歼-20与F-35的较量绝对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而是包含着多重战略意味的长期博弈。短期来看,中国凭借庞大的工业基础和战略资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上风。#国际瞭望台#

歼20产量曝光后,美方大感意外,虽说要下定决心提升F35的产量,但是能不能成功,还要看中国的脸色。

近年来,关于各国武器装备尤其是先进战斗机的发展状况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的歼-20和美国的F-35,这两款代表了当今最尖端科技的隐形战斗机,正成为全球军事观察者们的关注焦点。那么,这场被称为“隐形对决”的较量,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歼-20)

首先,得说说中国的歼-20。这款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自2011年1月11日成功首飞以来,可谓一路高歌猛进,逐步从小批量试生产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化量产。这款战机号称具备高隐身性、高机动性以及高态势感知能力,是中国空中力量的一颗明珠。在坊间流传的种种传闻中,歼-20不仅在设计上实现了对多类型防空系统的无缝穿透,更在作战性能上拥有“超越”西方同类产品的实力。



(F-35)

与此同时,美国的F-35战斗机虽然面世已久,并且在全球军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却总给人一种“外强中干”的感觉。F-35以“一机三型”、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等多种新概念吸引了不少目光。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技术并非毫无瑕疵。根据美军内部的报告,以及媒体爆料,该机型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存在不足。例如,超音速巡航能力欠缺,内置弹舱容量受限。这些问题让人不得不为F-35捏一把汗。

更为微妙的是,最近国际市场上稀有金属的供应链波动,或许也会进一步影响F-35的生产。有消息指出,中国对部分稀有金属实施的出口禁令,可能已经悄然影响到了F-35战斗机的生产进度。想想看,当中国锁住了镓、锗等关键材料的大门,对美国的军工产业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这些材料可是F-35所需半导体的核心组成部分,没有了它们,F-35的雷达等关键系统的生产就可能陷入停滞。



(F35生产)

而谈到数量上的较量,我们不妨看看双方的产能数据。根据美国方面的估算,中国的歼-20年产量已经超过100架,平均三天就能出厂一架。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虽然每年也能生产超过150架F-35,但这已经到了它接近的极限。倘若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假如美国的订单有所减少或者生产受到制约,那么这种“数字上的优势”恐怕也难以为继。



(美方估算,3天出厂一架歼20)

在这场隐形战机的竞逐中,美国似乎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是技术局限性,正如前文提到的,F-35在多项指标上未达到完美状态;其二便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使得美国不得不审慎面对来自中国的原材料卡脖子风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