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近日邀请台湾五大机构负责人进行会商,作为回应内外政经局势严峻挑战的一部分。尽管表面上看似一次正常的政治协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博弈和深刻的政治算盘。特别是此次会商中的一个关键人物——韩国瑜。前民代郭正亮的评论准确揭示了这场会谈的本质:韩国瑜的角色远不止于一个政治协商者,更是一个政治“棋子”,在赖清德的政治舞台上承担着复杂的象征意义和策略价值。
赖清德的目的何在?表面上看,赖清德此举是为了化解台湾总预算案的僵局,寻求与各大政治派系的沟通合作。但深究其背后,正如郭正亮所指出的,赖清德与韩国瑜的会商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动作,几乎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政治成果。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瑜作为在野党代表的参与,显然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表演的是“民间合作”的虚伪形象,而非真正的合作与政治对话。
韩国瑜的态度十分清晰——他表示“不会做出任何承诺”,这句话并非空洞的政治辞令,而是对这一场政治博弈的真实回应。韩国瑜明知自己在这场会谈中不会掌握实质性话语权,也清楚自己并非党内最有话语权的关键人物,他的“聪明”之处在于拒绝被套上任何“政治承诺”的枷锁。作为一名曾经深陷政治泥潭的前台南市长,韩国瑜很明白,自己如果轻易作出承诺,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政治竞争中成为他人攻击的靶子。在此情况下,他选择以“站在旁边”作为应对,保持自己与执政党之间的距离,同时避免被绿营“吃豆腐”——即避免为执政党背书,甚至是软化国民党对民进党的强烈监督立场。
从政治战略角度看,韩国瑜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审时度势、极具智慧的选择。与其陷入赖清德与民进党政治游戏的旋涡中,不如保持独立和清晰的立场,这既避免了被绿营操作,也让自己在未来的2028选举竞争中站稳脚跟。郭正亮的评论中提到,韩国瑜并不需要“去演一演”,这点十分精准。虽然表面上韩国瑜去参加了会议,但他从未真正承诺过任何政策内容,所谓的会商更多的是一场形式主义的操作,不足以改变台当局的政务局面,也无法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政治突破。
赖清德显然对韩国瑜的态度有所预期。通过这种会商,赖清德能够借助韩国瑜在党内外的“知名度”来塑造一种看似跨党派合作的良好形象。然而,这种象征性的合作不仅无法缓解预算案的僵局,反而可能进一步加深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的深层次裂痕。赖清德需要的并非一个象征性的合作者,而是能够真正推动两岸政治关系缓和的伙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韩国瑜并非他能够操控的对象。事实上,赖清德对韩国瑜的利用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合作与妥协,反而成为了台内政斗争中的一颗棋子,无法撼动政治格局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会商也暴露出台湾政治体系的深层次问题。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中,党派间的斗争已经从政策讨论转变为权力斗争和形象博弈。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协商不仅仅是为了求解政策难题,更是为了借助不同的政治人物塑造公众形象和宣传政治立场。韩国瑜作为一名独立的政治人物,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政治知名度,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韩国瑜的角色也逐渐变得复杂和模糊。他既需要维持自己与党内的良好关系,又不得不面对民进党在政务上的强势操作,保持独立的政治立场已然成为他的生存法则。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真正的问题是,台湾的政治已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政策制定变成了党派斗争的附属品,政治协商被沦为媒体操作和形象包装的工具。韩国瑜和赖清德的会商,表面上看是一次普通的政治互动,实际上却是两岸内部长期政治结构失衡的缩影。赖清德、韩国瑜等政治人物的互动,充满了潜在的博弈与对抗,而这种对抗并非源于对政策的深刻理解和讨论,而是对利益的争夺和党派力量的较量。
此外,当前台湾面临的政务挑战,尤其是预算案的僵局,暴露了台湾内部政治体制的脆弱。无论是赖清德的“院际协调”,还是韩国瑜的“不会做出承诺”,都彰显了台湾政治中存在的深层次不信任与政治僵局。台湾的政务往往被党派争斗所绑架,缺乏真正的跨党派合作与理性政治对话。这样的政治氛围不仅导致了政策的滞后,更影响了台湾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最终,台湾的政治生态是否能够突破当前的困局,关键在于各党派能否放下狭隘的党派利益,真正为台湾的长远利益而共同合作。韩国瑜和赖清德之间的这场会商,显然未能打破当前的政治僵局,反而加深了两岸内部权力博弈的复杂性。若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台湾的政治危机将不仅仅是政策失效的问题,更可能是整个政治体制的崩塌。而这种局面的产生,不仅仅是单纯的党派问题,更是台湾整体政治文化和制度体系的深层次问题的体现。
台湾政坛的内斗和党派分裂,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政治斗争的范畴,成为了一场关于政治权力和社会信任的深刻危机。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格局,台湾的未来是否能够走出党派对立的阴影,已然成为了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