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内的政治风向突变, 蔡英文、赖清德罕见地提及“两岸和平统一”,这一反常举动让不少人感到诧异。过去,他们的对外表态总是强调对抗,如今却主动释放缓和信号,这是转变还是策略?更关键的是, 大陆对此的回应态度坚定,统一的大方向不容置疑。台湾方面的立场为何变化?大陆的回应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两岸关系是否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台湾的产业链高度依赖大陆,尤其是半导体、电子制造等核心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额达1530亿美元,占比高达42.3%,其中台积电等企业六成以上的芯片都销往大陆市场。尽管近年来尝试拓展东南亚市场,但贡献率始终不足5%,远无法弥补大陆市场的空缺。
经济的命脉掌握在大陆手中,台湾若选择脱钩,必然面临产业链重组的风险。当前全球经济环境趋紧,外部市场不稳定,台湾内需市场有限,经济增长乏力,年轻人薪资停滞,房地产市场泡沫隐现,社会信心持续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当局再怎么嘴硬,也无法忽视经济现实。
长期以来,台当局一直试图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但近几年,国际环境已发生剧变。一方面,全球局势进入动荡调整期,原本承诺“力挺”的某些盟友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务实立场,避免与大陆直接冲突。另一方面,台湾被某些势力当作牵制工具,从未真正得到实际保护。比如,台湾申请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频频受阻,贸易谈判无实质突破。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越来越多国家调整对台关系,台当局的“国际空间”正日益缩小。
经济与国际支持之外,区域军事态势的变化更是影响台湾决策的重要因素。过去一年,周边区域的军事行动密集展开,形成对台全方位包围态势。数据显示,去年重要演训行动高达20余次,多次在关键海域展开联合行动,实现“无死角覆盖”。这种变化让台湾当局不得不重新评估现实。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生活在紧张局势之下,信心必然受影响。岛内企业也逐渐意识到,长期的不稳定状态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台湾自身并不具备长期对抗的资本,不论是经济韧性、产业链稳定性,还是社会资源储备,都无法支撑高强度的长期消耗。那么蔡英文、赖清德开始改变口风,也就不足为奇。
台湾问题的答案早已写在历史之中。无论是历史沿革、国际法框架,还是全球多数国家的政策,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台湾是整体的一部分,这一点无可置疑。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大陆,外部支持不稳,区域形势进一步巩固大陆优势,所有变量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
有人可能会问:“台湾政坛是否还会再变?”从历史经验来看,岛内政治人物的表态往往受选举和国际局势影响,但无论如何变化,经济规律不可逆,国际格局已成定势,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然清晰。
当台湾高层开始主动释放“和平统一”信号,这本身就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现实的不可逆转。从经济发展到国际格局,所有的因素都在推动统一的步伐加速。对于两岸来说,未来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统一”,而是如何实现稳定、顺利的统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