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6岁的张大爷(化名),去年12月份做了外科手术,身体比较虚弱;术后不久,他感染了甲流,随后病情进展为重症肺炎,并发了呼吸衰竭,呼吸功能急剧下降,导致了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情况十分危急。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河西院区ICU开展首例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将张大爷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专家提醒,流感不是普通感冒,部分抵抗力较弱的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引发重症,危及生命。


六旬老人流感后发生重症

张大爷被紧急转入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ICU病房进行救治,医疗组长徐巧莲医生运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抢救措施接连上阵,然而,张大爷的呼吸困难仍无法缓解。在纯氧通气的情况下,他的氧分压仅有52mmHg,氧合指数持续低于60。为了扭转局面,肺复张、纤支镜、俯卧位通气等治疗手段全用上了,却收效甚微。

经过讨论,在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施乾坤的带领下,医疗团队决定为张大爷实施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顺利启动后,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经氧合器,在与氧气充分交融后,变成了鲜红色的血液,重新输回张大爷体内。随着治疗的进行,令人欣喜的变化发生了。张大爷的血氧饱和度迅速回升,原本发绀的皮肤渐渐恢复红润,呼吸困难的症状明显减轻,呼吸与循环系统也慢慢趋于稳定。

看着张大爷的情况一天天好转,医护人员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在ECMO稳定运行的日子里,医护人员每天都会仔细查看张大爷的生命体征,他的各项指标一步步朝着好的方向稳步迈进。原本肆虐的肺部炎症,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与ECMO的全力支持下,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两项技术,助他度过危险期

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它通过体外循环系统代替了患者受损的肺功能,为患者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排出了二氧化碳,患者的呼吸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张大爷病情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无尿的症状,肾功能衰竭让张大爷的肾脏无法有效地排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分,导致毒素在血液中积累,对生命构成威胁。重症医学科医疗团队立即为张大爷安排了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

CRRT能够模拟正常肾脏的功能,缓慢而连续地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多余水分,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帮助患者恢复肾功能。经过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日夜奋战,经历了联合俯卧位通气、更换膜肺、ECMO联合CRRT等治疗,张大爷逐渐恢复,13天后成功撤离ECMO、16天后拔除气管插管,20天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撤除CRRT。

目前,张大爷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和肾功能都在逐步恢复,已经转到普通病房进行恢复,不日即将出院,他已经与老伴在憧憬未来的旅游计划。VV-ECMO和CRRT技术的联合应用,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感染流感,这类人千万别硬扛

施乾坤提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很多人把流感当普通感冒,重视不够,认为忍一忍就可以了。其实,流感危害性比普通感冒严重很多,一定要重视,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果硬扛,有可能会感染平时不易感染的细菌导致的重症肺炎;此外,流感病毒也会破坏身体的重要器官如心脏,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预防流感,需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咳嗽和打喷嚏;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注意环境卫生,定期开窗通风和清洁消毒;每年流感季来临前(9 - 11月)接种流感疫苗;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一旦出现流感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施乾坤介绍,体外膜肺氧合(ECMO)俗称“人工心肺”,是重症医学科一项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被认为是ICU的“终极武器”。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是将体内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过膜式氧合器氧合和二氧化碳排除后再用离心泵将血液注入人体的静脉。与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相比,VV模式仅承担气体交换功能、发挥呼吸支持的作用,也称“呼吸ECMO”,是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首选模式。据悉,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ECMO团队以来,近三年院内外累计行ECMO六十余例,成功拯救了多名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通讯员 曹慧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通讯员 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