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岳阳 王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1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成功为78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屈阿婆实施了“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术后一周,屈阿婆已能认出家人。
手术正在进行中。西安交大一附院供图
作为一种复杂的脑部功能逐渐衰退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具体引发因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异常累积和Tau蛋白的纠结缠绕与该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脑内淋巴回流障碍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堆积,进而扰乱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促使大脑功能衰退。
由于颈部淋巴系统与脑内淋巴系统相通,所以,通过加速颈部淋巴引流,可以有效排除脑内堆积的大分子蛋白,这为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提供了新机制。
此次术前,患者经多学科评估已处于中重度认知功能减退阶段,表现为严重的烦躁不安、言语混乱、睡眠颠倒等症状,夜间小便次数达数十次,需要子女们24小时轮流看护。患者家属在得知西安交大一附院血管外科团队此前已成功开展首例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后,前来求治。
该院陆港院区血管外科牵头,迅速组建起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手术部、伦理办公室、整形外科、精神心理科及医务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患者的病情、手术耐受情况及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全面评估,最终决定为屈阿婆实施超显微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手术。
医生通过双侧3厘米的微创切口,在荧光显像导航下,使用放大40倍的荧光显微镜细致探查,成功找到直径仅0.1毫米的堵塞淋巴管和3毫米直径的淋巴结。随后,通过超显微手术将细如发丝的双侧淋巴管与颈深静脉一一吻合,确保吻合后的腔管畅通无阻,实现脑内淋巴液的快速引流。手术历时5个多小时,术后患者仅出血5毫升。术后第一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一周后拆线。
“术前,我妈妈非常狂躁,胡言乱语,喜怒无常。术后第一天,她就基本能与我们正常交流了,还埋怨我以前对她太凶。”患者女儿告诉主管护师。术后一周,屈阿婆状况不断改善,不仅能认出家人,情绪稳定,还恢复了正常的作息习惯,夜间小便次数恢复正常。
患者(中)术后状况不断改善。西安交大一附院供图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血管病诊治中心,西安交大一附院血管外科2024年在禄韶英主任带领下,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下肢淋巴静脉显微吻合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手术。此次,在与神经学科的密切合作下,成功完成了这一高难度创新性手术。
据介绍,目前该手术仅在全国部分医院开展,该院已成功开展两例。这一创新手术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