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的节日中,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的一个节日,更是一个灯火纷呈、全民欢庆的日子。
而一提到元宵节,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辛弃疾笔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样的经典场景。
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夜晚。然而,这样的场景仅仅是古人笔下元宵盛景中的冰山一角。
因为在唐诗中,关于元宵节的描写,同样是精彩无限。所以唐人笔下的花灯,被看作是对节日的点缀,对心灵的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词,或以细腻温婉的细节,或以豪迈奔放的字句,或以新颖独特的韵味,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触动着每一个人心中的那份节日情怀。
比如唐代诗人张祜在元宵节这天写下的《正月十五夜灯》,正是这样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描绘了大唐最美的元宵盛景,成为唐诗中描写元宵节的不朽经典。其诗如下: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在我国,自汉代开始,元宵节便有燃放花灯的习俗。到了唐代,这一流传了几百年的习俗更是风行天下。
所以在元宵节那天,无论是皇家贵胄所处的深宫大苑,还是平民百姓所居住的大街小巷,人们都倾城而出,赏花灯、赛彩灯、猜灯谜,盛况空前。
而张祜的这首诗,便展现了大唐元宵节的这一盛况,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氛围,引人深思,令人神往。
在本诗开篇的“千门开锁万灯明”一句中,诗人描述了这样的元宵盛景:千家万户的人们,几乎都已经把门锁打开,外出共赏“帝京”之城挂满的花灯。
所以“千门开锁”四个字,既描绘出万人空巷的盛况,又以将世人欢庆佳节的喜悦心情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尽显诗人精妙绝伦的构思。
这样的描绘,读了使人仿佛亲眼目睹了大唐的人们扶老携幼,如潮水一般涌上街头,心情愉悦,笑语盈盈,指点灯火的种种温馨场景。
此时的整个“帝京”均被点亮,成为一片花灯的海洋。这不仅仅是诗人对节日氛围的渲染,更是对“帝京”繁华的直接体现。
在那个没有电灯的时代,灯笼成为了人们寄托希望、祈求光明的象征,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温馨与梦想。
而“万灯明”三字,则将这种盛况描写到了极致。想象一下,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京城被五彩斑斓的灯笼装点得如梦似幻。
街道两旁,商铺门前,甚至是树梢枝头,到处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它们或红或绿,或圆或方,形态各异,光彩夺目,好不耀眼。
所以这开篇的“千门开锁万灯明”一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诗中的视觉盛宴,更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
第二句的“正月中旬动帝京”描述了正月十五这天,“帝京”城里不仅灯火摇曳、人声鼎沸,整个社会更是在这一晚上活跃与沸腾了起来。
在这样热闹的夜晚,在这样灯火辉煌的不眠之夜,人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暂时忘却了生活的不易,都沉浸在节日的无尽喜悦之中。
此时的元宵之夜,无论是达官贵人,抑或是平民百姓,都成为了这盛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一起编织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第三句的“三百内人连袖舞”描绘了一个宏大无比的场面:几百宫女在元宵花灯的映照下,身着华丽的衣服,挥舞着曼妙的轻衫长袖,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狂舞。
这里的“内人”指的是皇宫中的宫女;“连袖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在于舞者通过手臂的延展和身体的扭动,形成连绵不断的流线型动作。
这种连袖舞不仅展示了宫女们曼妙的身姿和精湛的舞艺,更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繁荣与高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
在这样的夜晚,宫女们的连袖舞不仅为元宵之夜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佳话。
这种宫廷舞蹈的普及与流传,不仅丰富了民间舞蹈的形式与内容,也促进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最后一句的“一时天上著词声”是说,在元宵节的夜晚,不仅有灯火阑珊的美景、连袖起舞的欢乐,更有如仙乐一般的歌声,直冲云天。
这里的“天上”并非真正的天上,而是指帝都京城。诗人用“天上”一词,则是形容宫廷的高贵与神秘;“著”即是“有”;而“词声”则指的是有如天籁之音一般的歌声。
这里一句“一时天上著词声”,将大唐元宵夜的这份欢乐推向了高潮。诗人在此处通过这一夸张的手法,将宫女们的歌声形容得无比绝妙,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这样的描写,既是诗人对宫女们才艺的极高赞美,也是诗人对大唐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多彩的颂扬。
从整体上来说,张祜的这首《正月十五夜灯》以灯火与歌舞为线索,将大唐元宵的热闹与狂欢、文化与艺术、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历史画卷。
正因如此,所以清代的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说:“令人眉飞色舞矣,哪得不高声喝彩?”
而今天的我们读了张祜的这一首《正月十五夜灯》,仿佛亲眼目睹了大唐时代元宵的繁华与热闹,同时也被这庞大的场景所震撼。
而在元宵灯火的映照下品读此诗,我们更是仿佛看到了大唐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社会,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今天看来,这首诗虽然跨越了千年,却依然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它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也引发了我们对现代社会节日庆典的思考与讨论。
如何在保持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让节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成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