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电影市场来说,男性向电影占据主导,尤其是春节档这样的热门档期,几乎看不到女性题材电影、女导演、出彩女性角色的问题,一直被不少女权观众所诟病。虽然往年也偶尔有贾玲的《李焕英》《热辣滚烫》这样的女性电影的成功,但还是难以改变整体的性别失衡。
而那些几乎清一色男主创、男角色、男性题材视角的电影,也被女权观众称呼为所谓的“老登电影”。
比如今年的《射雕》《蛟龙》《唐探》《封神》几部真人电影,不出意料的都被划为了“老登电影”。
甚至连《熊出没》《哪吒》这样的动画电影,照样被女权质疑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地位。
哪怕如今哪吒已经冲击100多亿票房,刷新影史记录,票房口碑大爆发,依然遭到批判,被不少女权观众怒刷一星两星,其中不乏许多不太友善的攻击批评。
哪吒被部分女权主义者批评为“老登电影”,主要是因为电影中的性别角色和叙事被认为存在传统父权观念的延续。具体来说,批评者指出以下几点:
女性角色边缘化: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如哪吒的母亲殷夫人)虽然有一定的戏份,但整体上仍处于从属地位,缺乏独立性和深度,更多是作为男性角色的陪衬。
男性主导的叙事:故事的核心围绕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等男性角色展开,女性角色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忽视。这种叙事结构被认为延续了男性主导的传统模式。
性别刻板印象: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塑造成温柔、牺牲、母性化的形象,缺乏多样性和突破,这被批评为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化处理。
父权价值观的延续:哪吒的成长故事虽然强调反抗命运,但其核心仍然是父子关系的和解与传承,这被部分女权主义者视为对父权制度的隐性维护。
至于“女权是否上纲上线矫枉过正”,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女权主义的批评确实揭示了电影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推动了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反思;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部分批评可能过于严苛,忽视了电影的其他价值(如动画技术、文化传承等),甚至可能对创作者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总的来说,女权主义的批评有其合理性,但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理性讨论,避免过度解读或一刀切的评价。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既需要接受批评,也需要在多元视角下被理解和欣赏。
另外,在性别议题的讨论中,还存在一些极端或偏激的声音,这些所谓的极端女权可能并非真正为了推动性别平等,而是为了制造对立、吸引流量或满足个人情绪宣泄。
这些行为可能旨在引发关注或推动特定性别议题,但过度强调性别对立可能偏离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哪吒》的主题集中在个人成长、家庭关系和社会责任,性别并非核心议题。强行引入性别对立可能忽视电影的主旨。
极端行为并不能代表女权主义整体。女权主义追求性别平等,而非制造对立。极端言论可能损害女权运动的形象,削弱其影响力。
总的来说,极端言论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理性讨论。评价电影时应基于其内容,避免过度立场先行搞对立。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