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近日,在“广州市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仪式”上,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一季度,广州市共341个项目开工,总投资超2389亿元。

其中,晶科电子旗下全资子公司领为视觉汽车零部件(广州)有限公司将在南沙设立总投资逾24亿元人民币的大湾区总部生产研发基地,形成年产超过70万套智能前灯系统、70万套智能尾灯系统及20万台车载HUD设备的产能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领为视觉在宁波已建成了60万套智能LED车灯的产能。

根据晶科电子的聆讯材料,2023 年及 2024 年 1-5 月,领为视觉宁波生产基地车前大灯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1%、56.3%,车尾灯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6.8%、55.6%。

这一背景下,晶科电子扩张智能车灯产能,主要有哪些考虑?在仪式当天,晶科电子董事长肖国伟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

“招股书当时只更新到5月份,并不能反映2024年全年的情况。像汽车行业,上半年的产能往往是波动的,并不是横平的直线,而我们不管是智能视觉产品、新型显示还是高端照明产品,都是定制生产,库存比例非常低。2024年上半年以旧换新政策出台之后,下半年客户的订单出现了明显增长。”肖国伟说道。


(图说:肖国伟;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截至目前,晶科电子2024年年报尚未披露,但公司已提前披露了预喜公告——“预计在2024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不低于9300万元,较2023年度增长不少于40%;实现经调整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3亿元,较2023年度增长不少于70%”。

肖国伟指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成功完成了从传统LED厂商向融合先进「LED+」技术的智能视觉产品及系统提供商的战略转型,三大业务板块包括汽车智能视觉、新型显示及高端照明产品收入都实现了同期增长。其中车规级LED器件和模组等汽车智能视觉产品的销售快速上升,需要更大的产能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此外,肖国伟还提到,智能汽车供应链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高于客户订单20%-40%做提前的产能布局,因为生产不可能平均分布于每个月,而是分旺季和淡季,“我们在做构建产能规划时,要计算到峰值点。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客户不会允许需求来了产能不够,我们需要提供足够的生产制造能力。大规模制造的精益化管理和信息化生产管理,也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所在。”

汽车智能视觉发展空间巨大

这次采访是时隔六年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肖国伟的第二次对话。

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再回望六年前的那场对话,肖国伟对“LED+”布局的阐释与汽车智能视觉、新型显示、高端照明的预判一一兑现。

2018年开始,全球LED产业,尤其是通用照明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晶科电子前瞻性地将“LED+”技术深度融合集成电路、电子控制、软件算法、传感器技术及光学系统等前沿技术,开拓了更多新兴市场的应用(即“LED+战略”),包括汽车智能视觉、新型显示、高端照明等,与吉利汽车合资成立了领为视觉智能科技(宁波)有限公司(目前已由晶科电子全资持有),推动汽车智能化照明与视觉系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

根据晶科电子提交的聆讯资料,2021年,公司智能车灯业务营业收入为7425.1万元,占比总收入仅5.3%。而2023年,智能车灯业务营业收入已经提升至7.71亿元人民币,占比提升至41.5%;2024年前5个月达到3.65亿元,占比已达43.4%。

据肖国伟介绍,目前晶科电子是国内行业中覆盖国内外一线客户最多的企业之一,并与20多家汽车主机厂、品牌及Tier-1供应商合作。领为视觉大湾区总部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晶科电子面向汽车智能视觉产品和系统业务板块的总部。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给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从2023年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出现放缓趋势,价格战也愈发激烈。

作为汽车智能视觉领域的新入局者,晶科电子是否还能“信心满满”?肖国伟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整体数据放缓了,但要看细分领域的发展特点。由于中国汽车乘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的智能车灯市场可以说是几分天下,其中纯外资企业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而内资厂商的市场份额并不算高,最大也才刚到百亿,市场很分散。”肖国伟说道。

在其看来,中国的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但随着中国的汽车厂商越来越受认可,国内的汽车产业链也将加速国产化。

此外,肖国伟指出,随着智能电动车的发展,现在行业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未来的智能电动车就是一个智能机器人,传统的车灯制造企业主要以机械模组、质检制具、机械制造和结构设计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但现在的智能车灯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软件开发、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设计、传感器领域,作为一个系统化的集大成者。

“这就是为什么晶科电子多年前就开始做产业链的整合,如何通过技术的积累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更好地把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技术与智能车灯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过程需要长时间技术的积累和积淀。”肖国伟说道。

肖国伟认为,宏观增速放缓并不代表细分行业的增长空间不大,随着竞争力充分发挥了以后,公司在汽车智能视觉产业的规模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以持续技术迭代应对竞争

据了解,晶科电子依托在第三代半导体LED产业链的协同优势,实现了“LED器件-模组-系统”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构建了从核心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在日益激烈的智能汽车市场,这有望成为晶科电子的核心竞争优势。

“通过垂直整合,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追踪到系统、模组及器件的开发进程,优化配套能力,并在成本控制上实现最优方案。”肖国伟说道。

同时,肖国伟认为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于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以前传统的乘用车,一个车型的开发周期可能要3至5年,但现在已经压缩到了一年多。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完成开发、更新换代,意味着客户对各个核心部件的供应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我们在垂直整合的优势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像Smart精灵#3这个车型所用到的ADB大灯从LED器件到模组都是晶科电子开发的,结合光学软件线路设计和智能制造,我们完成了‘一条龙’开发,并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量产。”肖国伟介绍。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对各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半导体产业也不例外。

肖国伟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硬件基础依赖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先进制造产业,对公司有着促进和应用的双向的影响。

“晶科电子在2017 年就实施了重大战略转型,发展向智能化视觉转型,把LED和集成电路、软件设计、光学等结合起来,这种产业演变在战略上意义重大,未来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及AI机器人的演变,我们认为【 LED+】会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比如无人驾驶技术,会更加迅速地普及,对于智能车灯,车载显示的智能化匹配度要求将更高,抢先实现智能化转型的晶科电子,有望通过智能视觉产品与系统从中享受红利。”肖国伟说道。

而另一方向的“应用”,则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对晶科电子等生产制造企业的效率提升上。

“在生产制造环节,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比如我们器件封装的质量检测体系已经用到了视觉识别系统,良品率和生产制造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AI和机器人在企业大规模制造和研发当中的应用。”肖国伟进一步表示。

从长远眼光来看,肖国伟认为,现代科技企业“一招鲜、吃遍天”的情况将再难实现,现代科技的竞争,特别是企业的竞争,需要企业具备持续性的技术迭代升级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加快的产业演变。

据肖国伟介绍,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已初步实现战略性调整,全力转向高增长、高科技及高利润的细分领域,为未来持续增强盈利能力打下基础。未来,晶科电子将持续拓展细分市场,深化技术创新。在汽车智能视觉领域,晶科电子将以领为视觉大湾区总部为依托,加速推进汽车智能视觉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构建面向未来出行场景的全方位智能视觉解决方案。

在新型显示板块,晶科电子将加快推进灯驱一体化与Mini LED背光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伴随国家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在高端照明领域,公司将进一步渗透植物照明等细分应用,提升市场占有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