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朗普提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提议,即以“武器换稀土”的方式来维持美国对乌克兰的军火援助。这一看似简单的交易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复杂的战略考量。
特朗普的盘算不仅仅是一次纯粹的经济博弈。首先,他计划用即将过期的库存武器来抵消援助乌克兰的高昂账单。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减轻美国财政的直接压力,还能通过资源置换达到战略性补给的目的。
其次,全球稀土市场一直被中国主导,而乌克兰可能蕴藏的稀土资源为特朗普提供了一个打破这一局面的机会。最后,美国的战略利益还在于通过控制乌克兰矿产资源插上“星条旗”,进而在地缘政治上施加影响力。
特朗普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在乌克兰花了4000亿,现在该收点利息了。”这句话掷地有声,但也反映出一种华尔街式的精明与冷酷。
拜登政府两年间向基辅投送的先进武器,如M142火箭炮,可能最终会成为撬开乌克兰矿脉的利器。然而,这种“利息”的背后却是一种黑色幽默,因为当前乌克兰的稀土储量数据停留在苏联时代,并没有得到准确更新。
尽管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吹捧乌克兰的矿产潜力,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乌克兰的矿脉分布如同战火中的伤口,重要矿区如顿涅茨克、克里米亚和哈尔科夫都处在俄军的掌控范围内,资源早已被俄罗斯视作战略储备。在这样的情况下,五角大楼的分析师陷入两难:剩余的可开发矿藏要么处于俄军的火炮射程内,要么被地理条件限制。
俄罗斯在乌克兰缴获的德国产选矿设备似乎正在对美国形成一种无声的嘲讽。俄军部署在矿山制高点的S-400防空系统不仅是对美国的直接军事威胁,也是对其经济企图的明确警告。
同时,乌克兰现有的采矿设备大多已经老旧不堪,美国想帮助现代化采矿,却也面临巨大的后勤和安全挑战。例如,黑海航运保险费的激增和将稀土专家派往前线的高昂成本,都使得这笔“世纪交易”变得不可持续。
在这种背景下,中俄展现出了令人关注的默契配合,中国收紧稀土出口,而俄罗斯在乌克兰划下战略禁区。二者的合作不仅限制了美国的物资流通,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国际影响力。
有报道称,生产一架F-35战斗机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国的战略储备只能维持三年的正常生产。如果中国继续提高稀土出口关税,美国的军事生产线将受到严重影响。届时,美军在有限稀土供应的情况下可能不得不在隐形战机制造和高超音速导弹项目之间权衡。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种稀土争夺战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未来战争的规则。设想一下,中国无人机群在天上飞,使用的是自产稀土制成的永磁电机;而美国由于缺乏关键材料,无力有效发射导弹。这种状况比任何科幻电影情节都更加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