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余承东上演了一次“变脸”。在央视的采访中直言:智选车四界的成功,让其他车企也想重新回过头想要找华为合作,但自己手里已经没有更多资源了,人手也很有限。
而在 2023 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余承东当时却有些失落,“理想、蔚来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因为他们会有自己的追求;跨国车企巨头们也会由于华为是被制裁的企业所以不会选择我们;传统车企中如果怕失去“灵魂”的同样也不会选择华为”。
前后的反差,说明华为跨界汽车圈,真的是已经打开了局面,甚至是走通了自己的路。
我们都知道,在汽车领域,华为最与众不同的标签,就是“ 不亲自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身份更像是供应商,并开辟了零部件供应、HI 和智选车三种模式。
而赶上智能化的下半场决赛,华为在技术上的优势正在被更多车企看好。老狐简单统计了一下,如今不管是自主还是合资车企,华为的客户已经相当宽泛。
智选车模式下,分别于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推出的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已经集齐,这也是华为赋能最深的一种模式。
同时,在 HI 模式下,极狐、长安和阿维塔已经加入,至于零部件供应,像东风、岚图等则是代表。
甚至最近有消息传出:东风本田也要使用华为的智驾,再加上丰田与日产引入的座舱技术,日系“ 三巨头 ”也都“ 沦陷了 ”。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和广汽还合资成立的新公司,要做全新的品牌,合作的形式又与现有的模式完全不同,比较接近阿维塔,毕竟华为本身也是阿维塔的股东之一。
从最初的质疑、拒绝到求合作,华为对于汽车行业咋就变的如此重要了?
关键还是技术、销量和利润的破局。问界显然是最有代表性的,不仅销量上正在逼近 BBA ,更重要的是价格实现了向上突破,问界 M9 持续热销,第 15 万辆已经完成了正式交付,也是 50 万以上不加任何定语的 SUV 销冠。
而另一边,为了稳住销量,BBA 却不得不加入价格战,对于豪华品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溢价能力,品牌号召力一旦失守,后续想要重新建立会很难。
其他几界中,后续推出的智界 R7、享界 S9 等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已经呈现出了华为出手,必是爆款的趋势。
凭借着和华为的合作,赛力斯也成为了少数率先实现扭亏为盈的新能源车企,市值成为了国内第三大车企,实现了名利双收,合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有网友甚至调侃称:赛力斯做梦都会笑醒吧。
岚图梦想家也比较有代表性,上市多年一直不温不火,但是新款加入华为智驾和鸿蒙座舱后,效果立竿见影,直接冲到了 MPV 销冠的宝座。
可以看出,在电驱化推动的汽车工业百年变革中,在今天的消费者选车层面,智能化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让车变的更聪明来提升产品魅力,成为了传统车企的迫切渴望。
自研的时间、资金成本高,最终的性能结果也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市场竞争从来不等人,先应用第三方的技术效率无疑会更高,
除了华为,虽然蔚小理等头部新势力也有相关的技术储备,但顶着主机厂商的竞争对手标签,其他车企想用难免存在芥蒂,不亲自造车的华为,自然是相对合理的选择。
近期奥迪、上汽、比亚迪等,也都传出了与华为的合作动作,但是当华为成为标配,车企又很难通过独特技术来打造标签,形成差异化的优势,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老狐觉得:2025 年高阶智驾,应该会呈现下行趋势,也就是所谓的科技平权和普及,在采用全新的纯视觉方案后,小鹏已经把高阶智驾做到了标配,并且不需要订阅和付费,真正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
即将上市的零跑 B10 ,还要在 15 万级的 SUV 上配备激光雷达,入门级车型的智能化更卷了。
而对于华为来说,在合作数量、装车率上升之后,同样有助于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最终共同打破高阶智驾的溢价能力。
当然,主机厂的压力可能会更大,智能化技术的普及既是海水也是火焰,大家都有了,自己没有肯定不行,但是否能够脱颖而出,最终拼的还是品牌价值、产品本身的定义和实力,所汇集成的综合竞争力。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进入智能化掀起的下半场决赛,这个领域确定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曾经一些不太重视的车企,也一边选择与华为合作,一边研发自己的智驾技术了。
在使用体验的角度上,老狐最近的触动也比较大,之前是不信任、不太敢用智驾的人,可自从深度体验过几家头部品牌的高速 NOA 后,产品性能真的是从可用,升级到了易用、实用。
通过高速收费站后,车辆自主根据导航行驶,完成上下匝道、超车、跟车等都很稳,全程需要接管的次数很少,长途驾驶的疲劳感,确实会大幅缓解,甚至可以抽手处理一些其他的事情。
相比端到端、无图化等偏专业的技术名词,华为还直接给出了车位到车位的概念。
也就是说从出发到目的地的两个车位之间,高阶智驾辅助是全程可用的,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场景或区域,有路就能开,车辆甚至可以自动驶出车位和泊车。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头部国产车企的推动下,智能化应用才用了今天的成果和影响力,颠覆使用体验正在进行时。
在今年的加速普及和下放之后,电驱化没能跟上节奏的海外/合资品牌,面对智能化转型的关口,压力可能会更大,开年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超过 30 家品牌限时降价,后续的竞争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参考资料:
汽车之家
编辑: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