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书法是文人的标配,很难与武将有相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颜真卿也是武将,曾国藩文臣也能带兵。还有岳飞的战绩都知晓,但对于他的书法却鲜有人知晓他在书法领域同样造诣非凡。
岳飞文武双全,尤其擅长草书,其草书尽显龙腾虎跃之势,彰显出大将军的威武气象 ,完美诠释了 “字如其人”。
前出师表
这是他笔下的《前后出师表》,全卷共计1500余字,单字大小约为5厘米左右,以草书的形式写就。
观赏此作可以明显看出他多用逆锋起笔,笔尖弯曲顶着纸面运行,使点画蓄力饱满,极具张力和韧性。即便结字开合势态夸张,点画依然不失气力,洞达筋骨。
此作还带有几分张旭的狂放诡谲之态,采用绞转笔法,字体奇宕多变、简洁干练,章法排布险绝错落,充满动荡感。时而出现的枯涸墨色,更是凸显了视觉效果,让我们得以深切体会岳飞的苍凉悲怆之情。
清代蒋廷锡称赞其字:“岳飞的书法,就像是在空中自在飞驰的骏马,不受任何束缚,在南宋众多文人雅士之中堪称首位…… 实在让人忍不住赞叹,这绝对是神来之笔,堪称极品。” ,明太祖朱元璋也评价 “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那是在宋绍兴八年也就是公元1138年的8月份,岳飞带兵伐金路过河南南阳武侯祠的时候,天降大雨军队无法继续前行,他便在此祠内夜宿等大雨过去。
在祠内看到壁间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时,他联想到了残酷的战场和未酬的壮志,不禁与诸葛亮产生强烈共情,泪如雨下、夜不成眠。拿来纸笔,岳飞遂借由内心的激昂情绪,纵情挥笔泼墨,写下了这传世的《前后出师表》。
如今,岳飞《前后出师表》的真迹已然失传,所幸还有刻石和拓本传世。这些拓印字迹笔笔清晰精善,点画饱满有力,毫无缺漏、磨损之处,让我们能够充分观察其中的细节处理。
国内现存岳飞书《出师表》刻石有九处,分别在陕西三原城隍庙、陕西歧山五丈原武侯祠、河南南阳武侯祠等地。这些刻石的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故事。
比如三原城隍庙内保存的 40 方岳飞所书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碣石,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岳飞书《出师表》碑石之一。其墨迹曾在民间几经辗转,被袁保恒发现并收藏,后交工匠樊登云精心镌刻流传至今,因其撰文、书法、镌刻者皆属当代名人 ,故被誉为 “三绝” 碑。
后出师表
歧山五丈原武侯祠刻石则是光绪四年(1878 年)歧山县令胡鸿宾重修诸葛亮武侯祠时勒成的。
碑共四十方,正文之前刻有朱元璋的御书,岳飞自跋之后,依次刻着左宗棠、袁保恒、方玉润、胡鸿宾等人的题跋。
而河南汤阴岳飞书《出师表》刻石出现得较晚,浙江杭州西湖岳飞墓左右碑廊中的《出师表》刻石是根据汤阴拓片翻刻的,四川的三处岳飞书《出师表》石刻也是根据它地拓本翻刻,时代都比较晚 。
南阳武侯祠的岳飞书《出师表》同样是晚清翻刻的,刻石后有光绪二年(1876 年)任恺的跋语,详细记载了刻石的来历。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