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大战役结束,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也彻底垮台。之后,蒋介石辗转多地,就是改写不了结局。
最终,蒋介石只得狼狈的带人逃到了台湾地区,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在来到台湾地区之后,蒋介石每每想到解放战争的时候,都心情复杂。曾不止一次对外表示,自己最大的失策,就是没能把精锐撤出东北。
蒋介石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感叹呢?如果真如他所愿,结局是否会被改写呢?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的重要性
东北地区当时拥有中国最大的黑土地,且资源丰富。另外,俄国和日本曾在东北建设了铁路网和工业区。
因此,东北地区的战略意义是非常大的。
早前的时候,蒋介石的美国顾问就多次让蒋介石抢占东北。但是,蒋介石对时局的关注和理解根本不到位,没有意识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
又或者说,蒋介石的思维方式不对。张学良在宣布东北易帜,拥护国民政府后。蒋介石也算是得到了东北地区。
但是,在蒋介石心里,却一直将东北当做张学良以及奉系军阀的所在地。所以潜意识里,并没有将抢占东北当一回事。
其实说白了,蒋介石完全就是军阀心理。这也和蒋介石一直所处的环境有关。
别看蒋介石被称为国民政府的“总统”。但是,国民政府里却门派林立,像阎锡山、李宗仁等等。
所以,蒋介石根本没法清晰的认识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
还体现蒋介石没有认识到东部地区重要性的。就是在美国人的催促下,蒋介石终于派人去东北抢占地盘了。
但是,派去的却是熊式晖等不熟悉东北的人。
当时,蒋介石手下不是没有出身于东北的将领。最知名的,就是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扣押软禁的张学良。
但出于私心,蒋介石一直不同意释放张学良,并在之后将其秘密运送到台湾地区继续关押。
除了张学良之外,与张学良关系亲密的将领,蒋介石也是一个不用。
最终,导致东北被我党接手。
其实,蒋介石当时没有急着抢占东北地区,也是出于一定的自信。
当时,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是国民党占据绝对的优势。尤其是蒋介石手中还有五大主力部队,分别是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第七十四军和第18军。
这五个军基本上都装备着美式装备,综合战斗力特别强。
尤其是第五军,在抗日战争中就战功赫赫,不容小觑。
事情一开始的发展,也如图蒋介石预料的一般。在蒋介石抽调王牌军前往东北后,就给我军造成了许多麻烦。
1946年的时候,国民党两大王牌主力军新一军和新六军进入到东北地区。除此之外,其他半美械师也先后进入到东北地区。
大家在看影视剧的时候,或大或小会觉得我军取得胜利是很轻松的。但真实情况是,国民党军队是非常难啃的,尤其是那些精锐部队。
为什么会最终失败呢?
但即使蒋介石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前往东北,但最终也没能改写其在东北地区失败的结局。这是为什么么呢?
首先,国军内部,一直存在着腐败以及内斗等问题。前期我军打的如此艰难,也完全是国军借助装备优势打成的。
但在陷入持久战之后,国军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
第一个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兵力远远不够。蒋介石完全低估了我军,只派出了8个军。
其次,就是弹药供给不上了,后勤运输又需要时间,最初抢占的地方,最终只能放弃掉。但此时,蒋介石仍然还有计划。
但蒋介石喜欢微操,不懂军事,却喜欢乱下命令。
在东北失去了先机之后,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曾提议将队伍撤出东北。这样一来,就可以集中兵力用在华北战场上。
总体的思路就是先取得华北战场上的胜利,然后再说其他的。但蒋介石非常顽固,认为撤出东北的话,会打击士气。
最终结果就是,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做出了“关门打狗”的战略,集中兵力攻打锦州,彻底切断在东北的国军与关内国军的联系。
之后,解放军相继功课了长春、沈阳,取得了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蒋介石的势力也彻底退出了东北。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也来到了完全颠倒的位置,加速了革命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对于在东北地区的失利,蒋介石一直都懊悔不已,没有早点听取别人的建议。
如果蒋介石当时真的听取了美国顾问的建议,那么结局会不一样么?当然不会,蒋介石集团还是会面临失败的结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蒋介石根本没有真正的反思到问题的根本在哪里。
蒋介石集团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其实是不得人心。国民政府内部腐败不堪,且一直内斗不断,这连老百姓都知道。
老百姓自然也觉得不能指望这样的政府。这个时候,我党在农村地区如鱼得水,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淮海战役,就看出我党有多深入人心。前线的物资和补给,都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过去的。
陈毅元帅就曾表示过,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给推出来的。
所以,蒋介石根本没有反思对自己到底输在哪里,不得民心,不论他如果部署,到最后都难逃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