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元宵佳节临近,家住徐行镇钱桥村的村民陈庆福总要给家里的孩子们捆扎上几只兔子灯。从女儿、孙子到如今的曾孙,因为陈庆福的坚守,让一家几代人拥有了关于兔子灯的共同记忆。
陈庆福今年80岁。客厅里,老陈正一手短刀、一手竹片娴熟地劈篾。他将测量好尺寸竹片削成细条状,接着轻弯竹条成圆弧形,用棉线和胶水固定出兔子骨架。陈庆福告诉小嘉,制作一只兔灯通常需要9根长度不一的竹条,“兔子灯做得好看与否,身体和脑袋的比例至关重要,头重脚轻或者体大头小都不美观。”每搭完一处骨架,陈庆福总要前后左右地比量一番。
骨架搭好便可给兔子灯糊裱了。过去用宣纸糊,稍一用力就会捅破,现在老陈改用牢固耐用的无纺布。老陈将布剪出丝絮状,模拟兔子的毛发,然后沿着骨架一层层往上贴,这个过程极需耐心和细心。糊裱过程中,老陈还用红纸剪出兔子的眼睛、耳朵,贴到相应位置,最后在底座按上轮子,一只胖乎乎、毛茸茸的兔子灯就诞生了。
在这只兔子灯的内部,还放置了一块嵌有钉子的竹块,等到夜晚时分插上蜡烛,在户外溜一圈,金光灿灿别提多美了。
“这兔子灯才是老年间的味道,晚上兔灯里点蜡烛是灵魂,好久没见这么传统的兔子灯了。”牵着兔子灯走在小区里,不仅小孩子喜欢,大人见了也禁不住感慨。
老陈介绍,他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做兔子灯了。“那时,我还不会劈篾,用的是家里竹刷子上的竹条。常常扎完一个兔子灯,竹刷子就秃了,当时没少被家里大人责备。”提起儿时旧事,老陈笑笑说,“但想来也总是欢喜的。”
通讯员:闵慧翀
编辑:袁悦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