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的“骏马电站”。受访者供图

  “就业前景怎么样?”“中职读的是幼师专业能报吗?”“多少分能考上?”自2024年12月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资源工程系发布招生简章以来,该校教务科科长巴蕾的电话快被打爆了。很多学生家长向她咨询该校2025年9月即将招生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

  “这个专业太火了,我们计划招40名学生,还没招生开学,学生就已经被企业订走了。”巴蕾介绍,根据鄂尔多斯市能源局的统计,鄂尔多斯市对能源行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在2万人左右,“也正是因为企业需要,市场前景好,我们才新设这个专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近年来,内蒙古聚焦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2021年,内蒙古明确提出“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即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4年3月,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突破1亿千瓦,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超1亿千瓦的省份。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实训室屋顶上建设的光伏电站。受访者供图

  然而,要达成“双碳”目标,新能源产业人才储备问题迫在眉睫。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与国际劳工组织(ILO)合作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与就业:2024年度回顾报告》,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达1620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和制造能力领先,2023年总就业人数达739万,其中太阳能光伏就业人数增长显著,达459万。

  然而,新能源行业人才紧缺之困要如何破解?连日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职业院校、企业进行采访调查。

  校园里架起了光伏板

  驱车行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的穿沙公路上,壮观的“光伏长城”在沙漠之中汇集成一片片光伏蓝海。鄂尔多斯“脚下有煤炭,头顶有风光”,风能、太阳能开发潜力高达1.5亿千瓦以上,是我国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之一。

2月7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正在建设安装一座容量为0.8MW的光伏电站,为学院提供绿电供应。受访者供图

  截至2024年年底,鄂尔多斯市已建成新能源装机规模1419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28%,较2021年翻一番。预计到2025年,鄂尔多斯市新能源装机将突破3000万千瓦。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对于新能源行业人才的需求被大量释放,当地职业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新能源行业后备人才。

  2024年年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看到学校的教学楼楼顶、空地上架起了大片的光伏板,校园里也新安装了充电桩。巴蕾介绍,2025年3月,这些光伏板就能投入使用,一方面为校园提供绿电,另一方面也可以当作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具。

  此外,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正在新建两个光伏工程技术与应用实训室,里面配有光伏发电系统、测试与测量仪器、模拟实训软件等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操作的环境,以便他们深入了解光伏工程技术的原理、设计和实际应用。

  谈及为何要新设光伏工程技术专业,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资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付瑞坦言:“学校如果不在新能源专业上布局,不迈出这一步,可能未来50年,我们都会落后。”在走访调研大量企业后,付瑞发现,按照鄂尔多斯市光伏发电项目的进展速度,风电运维人才将会是个大缺口,“我们就是为企业培养安装、调试和运维光伏系统的一线员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该校《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看到,不仅设置了光伏发电系统规划与设计、光伏电站建设与施工管理、供配电技术等专业必修课程,还有身体素质类选修课程。“因为光伏电站一般都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巴蕾说,“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身体素质也不能差,‘能吃苦、耐得住寂寞’也是企业十分看重的品质。”

  专业围绕产业走

  今年28岁的曲东旸,一毕业就回到家乡内蒙古扎兰屯市,如今,他已经在华能内蒙古东部能源有限公司工作近10年时间。随着公司投运风电场,身为热电厂工作人员的曲东旸看到不少同事转去风电场工作,也思考着自己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2024年上半年,内蒙古新能源领域投资超600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20%,新能源产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5万个。乘着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奔腾前行之势,不仅曲东旸尝试转型,他的母校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不断升级,构建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群。

  为精准对接内蒙古风电机组智能装配、智慧运维产业,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工程系打破3年常规教学方式,改为学徒制班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据该学院能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马宏革介绍,学徒制课程分为企业定制课程、企业安全规程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3个部分,学徒制学员经考核合格后,即可达到企业风机运维助理工程师的岗位技能标准,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实际上,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服务内蒙古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苏宝程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0多年,他见证了学校的每一次专业调整,他说:“自建校以来,我们就是围绕着产业走,重点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从洗煤专业、采矿专业到矿山机电专业再到应急救援技术,苏宝程介绍,2024年9月,该校招收了100多名应急救援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采矿专业的老师经过学习和培训之后,去带应急救援技术专业的课程,依托专业群建设来完成新专业的迭代”。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这些学生很受企业欢迎。”对于学生的就业,苏宝程信心满满。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西来峰分公司为保障化工品生产安全,有一支自己的消防队。西来峰公司消防队队长张鹏程向记者介绍,目前消防队大多是90后年轻人,“我们偏向于招收乌海本地生源毕业生”。

  此外,乌海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新开设了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苏宝程介绍说,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第一年就招了12个班、400多名学生,“乌海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产业相对聚集,学生就业机会多,光伏发电又是一个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巨大”。

  日新月异的技术给教育带来挑战

  “新能源技术的快速更新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压力。”巴蕾坦言,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能无法及时跟上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创新,所以学院采用订单班的培养方式,尽可能培养出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此外,学院聚焦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实用的技术和知识。

  苏宝程介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新能源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实习经历不仅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行业前沿技术,还能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新能源行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领域,往往需要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创新能力,正是新能源企业所看重的。”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苏宝程越发觉得新能源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学生需要不断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以保持竞争力”。

  “我们的员工来自天南海北,鄂尔多斯本地很难满足我们的用人需求。”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曾勇坦言,2022年年底,该公司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建厂,目前招聘员工91人,“其中60%都是负责生产的一线工人”。

  百川光热是聚光反射镜智能装备制造商,专注于光热电站系统集成和清洁低碳的综合能源服务,曾勇介绍,企业未来最需要的是建模工程师,“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懂光热电站的系统集成原理,能够搭建光热电站的建筑模型”。

  曾勇也坦言,就拿光热行业来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只有30多年,“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特别紧缺,我们现在是总部派来的技术团队,懂光热的、懂机械结构的,大家综合在一起去完成项目。”同时,曾勇也认为年轻人一定要在实践中、在项目中不断历练,“我们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培养吃苦耐劳的年轻人”。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尚学刚了解到,目前国内有100多所高校设立新能源类专业,每年培养的风电技术人才数量在3000人左右。尚学刚建议,要在高校和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中,细化新能源前沿技术课程,比如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知识,从根上提升新能源产业后备人才的基础数量,填补新能源产业后备人才的空缺。

  此外,尚学刚提出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合培养模式,增加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实践空间,设立创新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获取工作经验、提高技能水平,破解人才培养与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尚学刚表示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要从社会层面引导大家相信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这样大家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