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广州2月9日电 春节假期结束了。谢周凡打开网约车后备箱,和妻子合力将一大一小两个行李箱拎放进去,又把一个密封严实的泡沫箱抱进车里。告别了海口老家,两人坐车前往机场,向广州出发。
两口子离家前,父母准备了两瓶山柚油、两条大咸鱼、5瓶糟粕醋等土特产,谢周凡一一装进行李箱,有几样实在放不下的,就用泡沫箱打好包带走。“出门在外打拼,这些味道就是家乡。”身为广药集团白云山制药总厂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谢周凡熟记各类药物功效,在他眼里,家乡是治愈人心的一剂良药,总能将游子心中的烦恼化解清扫。
每个塞满的后备箱都是压缩的乡愁,每个握紧的方向盘都朝着追梦的方向。高速路上,年后返程的车灯连成一条流动的星河,从家乡到远方,照亮一个个奋斗者前行的路。
江苏盐城的“90后”姑娘程潇整理行李离家返程时,家人准备的一大堆“爸妈牌预制菜”把汽车后备箱装得满满的。“恨不得把半年的饭菜都备好让我带着,细致到连生姜、蒜、葱等配菜都切好,就差帮我炒了。”她说。
程潇年后返程行李里装着母亲为她准备的一包包净菜。(受访者供图)
行囊里的家常味道,浓缩着父母最真挚的牵挂和祝福。在教育行业打拼多年,家人的鼓励就是程潇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底气。“新的一年,我要更努力踏实工作,争取带家人一起看世界。”她说。
从家乡到远方,返程的人们在追梦路上笃定前行。带着满满的行李,29岁的广东汕头小伙翁溢楷与妻儿和父母话别,回到200多公里外的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项目工地。对他而言,工程建设不仅是混凝土的垂直生长,更是怀着守护万家灯火的使命和期待,用汗水浇筑城市骨骼。
翁溢楷在深汕科技生态园B区项目工作。(受访者供图)
两个多月前,他所在的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深汕科技生态园B区项目顺利封顶。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栋地上53层、地下2层的大厦以“7天1层楼”的建设速度向上攀升至248米,刷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天际线高度。
“亲身参与见证这片热土快速发展,我与有荣焉。”翁溢楷登上大厦俯瞰,四周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向南3公里外,沈海高速、厦深铁路两条交通“大动脉”正在南粤大地并行涌动,日夜不停运送年后返程的人们奔赴他乡——他们把乡愁装进行囊,将理想握在手上。
新华社记者徐弘毅、赵紫羽、钟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