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解放军渡江直指国民党政治中心南京。尽管蒋介石早在1月便已离开南京,城中依然是国民党的大本营。解放军顺利登陆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迅速占领了南京。作为最先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部队,第35军一时间声名赫赫,许多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35军必将成为解放军重点培养和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1950年1月,解放军35军的番号被撤销。这个变化背后的原因,不禁引人深思。
解放军第35军成立于1949年2月,1950年1月便被撤销,算得上是解放军史上寿命最短的一支军级编制。35军在渡江战役中表现突出,但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它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支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部队如此匆忙地被撤销?答案与其军长吴化文密切相关。
吴化文,山东人,年少时家境贫寒,十六岁便离家投军。初入军伍时,他只是冯玉祥的一个勤务兵。虽然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吴化文却非常聪明,办事能力强,很快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不久便从一名普通的勤务兵晋升为班长、排长、连长。冯玉祥的提拔和栽培让吴化文的军事生涯迅速起飞,但吴化文并非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年少时的贫穷和对未来的渴望让他不断追逐个人利益,最终,他选择了背弃冯玉祥,转投韩复榘麾下。
韩复榘和冯玉祥曾是旧部,两人关系密切。吴化文与韩复榘的私交深厚,在蒋介石的操控下,吴化文被诱使背叛冯玉祥。蒋介石虽然曾经接纳过吴化文,但他更看重的是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嫡系部队,吴化文的队伍始终在蒋的眼中是杂牌军,仅被用作炮灰。蒋介石从未打算给予吴化文什么重任,他的部队被调派到前线,为的是消耗掉这支“不太可靠”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化文带领部队在山东与日军展开游击战斗。战后,他的连襟韩复榘被蒋介石处死,吴化文也因此受到冷遇。为了寻求新的出路,他转而投靠日军,成为了伪军指挥官,成为了当时舆论眼中的“墙头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虽然不计前嫌,再次接纳了吴化文及其伪军部队,但这依然不过是利用。每当吴化文参与战斗,蒋介石总是对其进行压制,给予他极少的信任和支持。
1948年,驻济南的吴化文部队被解放军围困,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吴化文经过三日的思想斗争后,决定投降。他率领两万余人宣布起义,并迅速被解放军收编。此时,吴化文的部队与原鲁中南纵队合并,组成了新的第35军,吴化文被任命为军长。新的身份和职务,似乎让吴化文看到了转折的机会,他也在新岗位上奋发向前。
然而,解放军并不完全信任这个来历复杂、过往多变的军人。随着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解放军决定渡江攻占南京,吴化文率领第35军参加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解放军成功突破国民党防线,在4月24日凌晨,第35军率先攻占了南京总统府。这一战役无疑是吴化文的军事生涯中的亮点,但正是因为这一胜利,吴化文的过去也浮出水面,暴露了他身上无法忽视的瑕疵。
吴化文虽然在战斗中有着卓越的表现,但他频繁倒戈、缺乏忠诚和稳定的军人品格,成为了其无法弥补的缺点。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中央领导层的审议和讨论,决定撤销第35军番号,并将其改编为华东海军。而吴化文,则由军事岗位转入地方,担任行政工作。这样安排,或许是对他最好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