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胃不好,每个月有30天不能吃凉的、喝凉的。加之血糖也高,要少食甜品。于是,茶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泉州泡茶
不过,即便是茶,我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畅饮。绿茶性寒,喝多了胃里翻江倒海,三分钟左右就得如厕;白茶、黄茶也不太适应,且味道寡淡,食之无味。唯有发酵茶,尤其是那些发酵程度高的茶,比如红茶、黑茶、岩茶,才能让我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不至于让身体受罪。
可以这么总结,茶和酒,我都是适合喝高度的,度数越高越好。有人说,喝高度酒才能得到高度评价。在我,高度茶也是提升境界的必经之物。
02
喝茶是人生一乐。这是年龄大了以后才能体会的事。
我小时候对茶有很深的误会,觉得大人们把几片枯干的树叶泡在开水里喝,实在无法理解。我试过,觉得茶给味觉带来的感受并不好。不甜,不酸,非要准确地形容,就是一股来路不明的树叶味——比综合各种植物草根熬出的中药略好。
大人们把滚烫的开水冲进茶杯,迫不及待地端起来将浮于表面的茶叶吹开,吸溜吸溜喝进肚子,发出惬意的声音。但凡多捏一撮进去,就变得很苦。
我觉得大人们一直在干些不可告人的事情,喝茶是其一。
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成了「大人」以后,对不可告人之事乐此不疲,喝茶首当其冲。但发展到走哪喝哪的程度,还在三十岁以后。
03
喝茶,尤其是功夫茶,我更喜欢自己泡着喝。喝茶是一种心境,泡茶,更是一种心境。理学家提倡修身养性要在事上「磨」,我觉得不厌其烦地沏茶,品茗,咂摸滋味,也算是「磨」。茶能让人静下来。
于是,我开始了「走哪泡哪」的生活。
@无锡泡茶
记得在无锡的一家民宿里,我入住后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民宿的窗正对一条小河,河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气,远处的山影若隐若现。这种幽暗飘渺的意境迅速叫我渴饮,取出一包正山小种,滚烫的水冲下去,茶香瞬间弥漫开来。灯光洒在茶杯上,茶汤泛着琥珀色的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我捧着茶杯,慢慢啜饮,茶香在口中回荡,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古人总说「茶如人生」——苦中带甜,甜中有苦,最后归于平淡。
@宜昌泡茶
还有一次出差宜昌,因为航班延误,在宜昌的长江边,我偷得半日闲。江风轻拂,江水悠悠,我摆开茶具,泡了一壶熟普洱。茶汤红浓透亮,入口醇厚,弥漫着着淡淡的陈香。江边游人稀少,偶有一两艘渡轮过江,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
我斜倚靠背,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茶,感觉天地之间万物归宗。茶喝到第三泡时,江面上的阳光渐渐变得柔和,茶汤的滋味也愈发绵长。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生活其实不需要太多复杂的东西,一杯茶,一段闲适的时光,便足以让人心满意足。那是我第一次对航班延误没有产生厌恶之情。
前年春节假期,在福建逗留了几天。那一阵,茶与酒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福建人爱茶,也爱酒,茶酒不分家。每次与朋友相聚,桌上总是摆着茶具和酒壶。茶是岩茶,酒是高粱酒,茶香与酒香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与生活。
福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喝功夫茶的茶桌,仪式感很足,也让我感受到了福建人的热情与好客。每次泡茶,朋友们总会围坐在一起,聊茶、聊生活、聊文化。茶汤在杯中流转,话题在空气中飘荡,彼此之间的距离瞬间消失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我在山西老家过完年后,又飞去广东呆了几天。广东和福建紧挨着,所以喝功夫茶也类似,很讲究,甚至场景更丰富。这张照片是我在潮州一家民宿的天台上泡茶的场景。当天气温是20度左右,但在暖阳下,只穿个短袖是最合适的。
@潮州泡茶
民宿的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韩文公祠。我一边品着凤凰单丛,一边凝视着韩文公祠:遥想韩愈当年,在潮州刺史的任上虽然呆了不到八个月,但却在潮州的文化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以至山水异姓为韩,江改名为韩江,山也改名为韩山。
本来韩愈是被贬到潮州的,从长安一路走到潮州用了81天,因路途遥远,途中小女儿也去世,在那样的心境下韩愈还能在短短七个多月的时间里为潮州百姓做了那么多事,是不是也和喝茶调节心境有关呢?
04
甚至在高铁上,我也会跑到餐车去泡一壶茶。
@高铁上泡茶
列车飞驰,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茶香在车厢里弥漫开来。我捧着茶杯,望着窗外的风景,忽然觉得,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心境。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一杯茶在手,心便能安定下来。茶汤入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仿佛连列车的速度都慢了下来。
现在就连到国外出差,我都随身携带着茶具……当然,也摔坏过N套茶具……
@美国泡茶
我真离不开茶了。茶已是我生活的底色,冲洗着我的身体和灵魂,它使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无论置身黄昏晚照,还是曲浦桥头,都能返身观照,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