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孙公司成失信被执行人,2025土木老哥不好过?

撰文/ 向雨

编辑/ 陈晓晓

节后复工的起手动作是什么?不是立flag,不是抢老板16.88的红包,而是——催债,把“有啥事过完年再说”的烂账要回来。PM无一不像猹一样在多个群里上蹿下跳:“老师,咱们近期可以安排结款不?辛苦帮盯下哈~”

而随着各家乙方纷纷开始“年后算旧账”、开启催债模式,2025建筑行业第一被告已经水灵灵地诞生了,让刚复工的土木老哥两眼一黑:

据时代周报报道,央企巨头中国铁建(601186.SH)多家下属公司因无法按时结算下游供应商尾款及其他相关费用,被起诉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深陷债务深渊。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和“天眼查”信息显示,自1月2日以来,中国铁建下属孙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铁十二局建安)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新增超20个“被执行人”或“失信被执行人”,涉及金额近3000万元,失信原因多是未及时支付下游供应商费用。



同时,除供应商外,上海邦汇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兴业银行太原支行以及上海某金融机构也对中铁十二局建安提起诉讼,案由为租赁融资合同纠纷和保理合同纠纷。其中一家机构向时代周报透露,中铁十二局建安逾期金额达数千万元,整体规模超2亿元,案件尚未开庭审理。







(图片来源:企查查)

这出“群起攻之”的开年大戏给行业上了魔幻一课,对此,AI界第一毒舌Deepseek锐评,这些资金的奇幻旅程足以改编金融界《西游记》,让建安刚开工就喜提20连“失信被执行人”成就,速度堪比短视频平台起号矩阵;最骚的操作是把失信记录做出集邮式美学——从南到北横跨多省法院,建议申报“新时代债务版图扩张非遗技艺”。

那么,中铁十二局局建安究竟是谁?为何“中字头”企业也会深陷债务危机?



作为中铁十二局全资控股的公司,如果说中铁十二局建安的“爸爸”是中铁十二局,那么“爷爷”则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铁建:

中国铁建全称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建筑中央企业,公司注册资本90亿元,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实力、最具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43名。

其中,中铁十二局一度是中国铁建子公司中规模较大、营收较好的一家:

2023年中国铁建年度龙虎榜中,中铁十二局位居营业收入第一名。此前,中国铁建旗下多家公司被曝光成“失信被执行人”,而十二局的经营情况始终良好,以“片债不沾身”的姿态,大风卷来,如如不动,让人安全感max。

不止于此,2024年8月,中铁十二局建安还进行了管理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委任曹太然为中铁十二局建安党委副书记、主持执行董事工作,朱国平任副总经理,以积极向好的姿态成建筑行业清流,让乙方信心满满。

正因如此,2025年中铁十二局建安开年被爆出如此高额的欠款和多方官司,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难以置信”“中国铁建又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了”“最后阵地失守”, 希望新班子能够平稳应对这次事件,给出各方一个满意的答案,守护行业信誉。

不过,如果降低预期,把其欠款行为放在中国铁建、乃至建筑行业大盘看,又合理了起来。此前,中国铁建即频深陷债务危机:

去年4月以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中国铁建多家间接控股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以及被限制高消费。



在当时,每经记者联系到了多位被中国铁建间接控股公司拖欠货款的供应商,山西某工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提到,他们为当地一高速铁路项目提供设备租赁服务后,自2018年起就被拖欠了234万元本金及利息。“法院已经判了,判决了还是不付款⋯⋯现在投诉到国资委平台,继续到法院申诉。”该负责人表示,“但到现在也没支付⋯⋯自己(遭遇)债务危机,他们又不给(钱),公司濒临倒闭。”

而山西某钢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己公司与中国铁建下属企业有数年的合作关系,为对方多个项目供应建筑材料,公司在某市为其提供了价值800余万元的劳务和钢模板,但对方付款不到100万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是,如今,中铁十二局建安除了被供应商外起诉外,上海邦汇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兴业银行太原支行等被欠款的金融机构也群起攻之,意味着中国铁建现金流断链情况进一步恶化,欠款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那么,欠债不还背后,中字头企业的苦衷又是什么?



连中字头企业都深陷债务泥潭背后,是建筑行业形势确实并不乐观。

首先,从程序上看,建筑行业本身即存在资金结算周期长问题,主要是由于项目周期长、验收流程复杂、审计滞后等因素导致的,不仅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现金流,还加剧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紧张。

同时,还有“三角债”棘手难题——即在施工劳务关系中,因多方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闭环或链条状的债务结构。比如,甲公司(如施工单位)欠乙公司(如劳务分包单位或材料供应商)的货款或劳务费用,而乙公司又欠丙公司(另一家材料供应商或分包单位)的款项,同时丙公司可能还欠着甲公司或其他相关方的债务。

这种错综复杂的债务链条在建筑行业尤为高发,深层成因也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资金缺口大、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导致偿债能力下降、以及企业流动资金的漏损和流失等等。

而再往深层追溯,近年来,建筑行业缩量减速趋势明显。

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新建商品住宅的扩张速度放缓,部分项目因资金问题而停滞或烂尾,直接影响了建筑行业的业务量,导致建筑公司面临业务量萎缩的风险。

具体到中国铁建“钱包紧”的财务危机,从财报中可见端倪。

据中国铁建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7581.25亿元、156.95亿元,同比下降5.99%和19.18%。中国铁建也在财报中坦言,传统建筑行业市场增长在放缓,集团将坚持以高质量经营为导向、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注重从源头提升项目经营质量、防控经营风险。

“受地方债务及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等影响,上游单位资金紧张,公司两金压控压力增加。”中国铁建表示,其将践行降存量、遏增量的原则,围绕应收账款、存货(两金)和应付账款,采取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方案,加大奖惩力度,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开展“两金”和应付账款三年压控专项行动,加大压控力度。

目前,中国铁建多家下属公司官网均发布了《关于发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联系方式的公告》。

态度是良好的,不过,放眼建筑行业大盘,这些行为或许只是缓兵之计,抑或治标不治本。

从开源角度看,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新兴领域挖掘市场需求,并过加强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信用管理等措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回收速度,才是在凛冬起死回生、走出泥沼的关键。

当然,话又说回来,在中铁十二局建安“人在被告席刚下飞机”、火烧眉毛的当下,当务之急是先想办法把欠供应商(尤其是民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钱还上——就像《哪吒2》里石矶娘娘的名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最关键的,是在艰难时刻保持良好商誉,为日后东山再起打好地基、留下余地。

尤其是,我们发现,被拖款、欠钱都是一些民营企业,在中字头企业尚且艰难度日之时,尽快还上民营企业的钱就更为重要:

民营经济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研究指出,近年来,多重因素影响下民营企业经营风险上升,企业效益持续下降,“盈利难、挣钱难”,是当前民营市场主体信心不足的首要原因。

在此局势下,系统性拖欠正在形成可怕的"债务雪崩",每一片雪花都压得民营企业喘不过气。而反过来看,每个按时支付的款项,都是对市场信心的一次托举。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能独善其身,凛冬时刻,更需要央企积极承担责任,推动冰雪快速消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