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2025年青岛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的15件实事(简称“市办实事”)向社会发布。
此次发布会还邀请了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联军,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鞠立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俊,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震,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柳忠旭共同发布。这些来自民生部门的“一把手”回答了媒体的提问,针对大家关心的话题详细解读了此次发布的市办实事中相关工作的具体情况。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联军: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在本市养老服务机构入职,给予2万-4万元入职奖励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今年市办实事包括新建或改扩建社区嵌入式失智老年人照护中心等。这些机构的培育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
“青岛市委、市政府对养老服务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加大投入,人才是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联军介绍,今年,本市聚焦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技能人才培养、职业空间畅通、人才激励保障等方面持续加力,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青岛市全面落实“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聚焦“引、育、留、用”各环节同向发力,切实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保障。发挥院校培养人才主阵地作用,支持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按规定给予 80万-100万元的奖补。
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人持证”工程,鼓励养老服务人员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按规定给予3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在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入职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按规定给予2万-4万元的入职奖励;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按照技能等级给予每人每月100-200元的岗位津贴。加大荣誉激励力度,开展“青岛敬老使者”“模范养老院院长”“爱心养老护理员”选树,积极推荐优秀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参评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鞠立果:15件市办实事的资金足额保障推动落地落实
“各项民生政策和市办实事落地落实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撑保障,财政部门始终把民生放在财政保障的优先位置。”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鞠立果介绍,近年来,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
2024年全市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超10亿元,支持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1.65万个。
鞠立果介绍,青岛市安排资金2亿元,支持构建养老机构、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站点三级市场化服务网络。安排养老助餐资金7975万元,1395家助餐机构先后投入运营,服务老年人1925万余人(次)。
“支持全市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74所,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51所。”鞠立果介绍,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和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标准,惠及学生6万余名。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一档居民达到每人每年880元,二档居民、少年儿童和在校大学生达到每人每年800元,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支持全市实施43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居民13.3万户。支持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8万套。
健全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七区城乡低保标准实现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1115元。建立“双挂钩”的社会救助动态调整机制,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标准增幅与低保增幅挂钩,比上年分别提高6.7%-8.7%。
鞠立果表示,2025年15件市办实事的资金也做了足额保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推动市办实事落地落实,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俊:在全国首创基于补充工伤保险的伤养服务制度
推进新型工伤保障制度首次列入今年市办实事,这项制度为全国构建多层次工伤保障体系打造“青岛样板”。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俊认为,长期以来,工伤保险领域存在三个制约难题,分别是中小微企业“赔不起”,灵活就业人员“保不上”和工伤失能者“过不好”。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针对以上问题,刘学俊提出,青岛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补充工伤保险与伤养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工伤保障制度,系统解决三个民生难题。
引入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补充工伤保险,企业只需为职工每人每月缴纳20元,原需企业承担费用中的80%即可由商业保险赔付,极大地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经济负担。
面向灵活就业人员,设置职业伤害保险,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参保渠道,切实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风险。
在全国首创基于补充工伤保险的伤养服务制度,将补充工伤保险与基本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有机衔接,形成工伤失能者、伤养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多方受益”的伤养服务共同体,根本提升工伤失能者的生活质量。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震:筛选100个小区作为培育提升和整治重点
物业管理工作既是事关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
今年,青岛市首次将物业服务质效提升工作纳入市办实事项目。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通过两年的持续攻坚整治,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整治取得积极成效,但整体而言,当前物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与市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部分小区物业服务管理不到位问题多发频发。
对此,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震认为,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创新打法,加快推动物业管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孙震提出,为确保把物业管理方面实事办好、办实,办进群众心坎里,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科学合理制定目标、标准、方案。在去年对群众物业服务诉求打开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筛选100个小区作为培育提升和整治重点,这项工作目前已在进行当中。针对每个小区存在的不同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整治标准,学习借鉴一些先进城市的先进经验。在广泛征求市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和对小区精准画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实现“一小区一策”来进行精准的整治和提升。
同时,加强指导和监督。物业管理涉及十几个职能部门和十个区市,需要统筹协调、共同发力,督促物业企业履约尽责。此外,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实现小区治理的共建共享。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柳忠旭:连续3年将托育服务列为市办实事
近年来,社会对托育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托育行业快速发展。在回答记者有关问题时,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柳忠旭介绍,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是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连续3年将托育服务列为市办实事,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成主体多元、管理规范、安全健康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关于托育机构师资配备,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托育机构在人员配备、人员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托育机构要根据场地条件,合理确定收托婴幼儿规模,并配置综合管理、保育照护、卫生保健、安全保卫等工作人员。比如,托育机构负责人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从事儿童保育教育、卫生健康等相关管理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且经托育机构负责人岗位培训合格;保育人员要具有婴幼儿照护经验或相关专业背景,受过婴幼儿保育相关培训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保育人员与婴幼儿的比例要不低于乳儿班(6-12个月)1∶3,托小班(12-24个月)1∶5,托大班(24-36个月)1∶7;保安人员要取得公安机关颁发的《保安员证》,并由获得公安机关《保安服务许可证》的保安公司派驻。此外,托育机构要建立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制度,通过集中培训、在线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加强工作人员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孙兆慧 陈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