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将至,春意渐浓

2月8日,在海淀区双榆树二街

刚刚完成提升改造的

中关村村史馆以全新面貌迎春开放



“我从小就在这一带长大,对中关村的变化深有感触。刚过完年,听说村史馆重开放了,我第一时间就过来看看。这里的展品不仅记录了中关村的历史,也承载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家住村史馆附近的居民李老先生告诉记者,改造后的村史馆让人眼前一亮,面积大了,展品丰富了,布局也优化了,参观起来更舒适。


记者在现场看到

升级后的村史馆巧妙运用多媒体展示、

沉浸式体验和数字化档案等现代技术

将中关村的创新历程生动再现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一件件曾风靡一时的老物件

静静地诉说着

感人至深的创新故事

将参观者带回到那个

激情燃烧、梦想飞扬的年代

01

焕然一新的展陈空间

据了解,中关村村史馆于2020年12月建成开放,2024年4月启动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工程,2025年2月8日重新开放。凭借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创新的展陈形式,中关村村史馆在2024年成功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关村科技创新历程的重要文化地标。


“此次全新升级后,展陈脉络更加清晰,内容呈现更加丰富。展馆面积由原来的1300平方米增加至2300平方米,展品也增加至800余件。”村史馆工作人员介绍道,整体空间布局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包括基本陈设《中关村历史展》和《初心致远》《科学文化》《社区生活》《希言自然》四个主题特展,运用了动态屏幕、交互投影、VR、AR、MR等多元化的前沿科技展览形式。走进焕然一新的中关村村史馆,记者很快就被这些新奇的展陈技术所吸引,仿佛穿越时空,与中关村的辉煌历史亲密对话。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关村历史展》在村史馆一楼和二楼,分为中关记忆、科学进军、创业试验、伟大变革、中国世界五个展区,以时光通道链接,讲述了中关村的聚落演变发展史、科技文化发展史、创新思想发展史以及众多科学家、企业家科学报国、产业报国的故事;全景式展现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伟大进程、宝贵经验和新时代中关村的精神气象。《初心致远》主题展在二楼,集中展示了16位“中关村特楼”老住户的入党志愿书或党员登记表等珍贵资料。《科学文化》主题展也在二楼,从纪念与感召、启蒙与激发、多元与跨界、融合与创新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关村丰富的科学文化资源。《社区生活》主题展在地下一层,展示了四百余件中关村街道辖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捐赠的各类展品。《希言自然》主题展在一楼,为我们呈现了村史馆生境花园的生态美学。

02

璀璨耀眼的科学之星

从遗忘的中官到世界的中关村,一代代中关村人用拳拳爱国之心和殷殷报国之志谱写共和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在《中关村历史展》展区主题墙上,这句标语十分醒目。“这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不仅浓缩了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更彰显了中关村人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村史馆工作人员介绍道。


中关村的名字从何而来?

带着求知

记者来到《中关村历史展》的

“中关记忆”展厅


展示资料显示,中关村早期地名的使用并不统一,曾有“中官”“中湾”“中官村”和“中关村”等多种写法,《成府村志》中又将其写作“钟关”。1953年3月,《中华地理志》编辑部迁到这里,在印制公用信封、信笺时,将地名写成了“中关村”。随后,中科院各所陆续迁入,都以“中关村”为通讯地址,才将地名固定下来。196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标志着中关村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确立。

“从地名到行政区划再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关村内涵丰富,我们用展览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把中关村创新精神展示出来。”村史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这里,历史与科技交织,过去与未来对话,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刻感受到中关村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力量。



在“中国世界”展区

挑高两层楼的展厅屋顶悬挂了60盏灯

从上面可以清晰看到钱学森

袁隆平、王选等知名科学家

通过点选下方屏幕上的人名卡片

可以逐一点亮一颗颗耀眼的明星

这是展览特意设置的致敬环节

一位年轻的参观者表示:“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简单地了解到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对中关村名字的由来也是一知半解,今天来到这里,通过这些生动的展示、详细的史料,让我总算搞清楚了。这种体验非常棒,也让我对中关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03

“特楼”模型里的科学家身影

在《初心致远》主题展区,一座灰色三层居民楼模型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其原型是中关村街道科源社区13、14、15号楼,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专门为安置海外归国的顶级科学家而建造,名为“特级专家楼”,简称“特楼”。


“特楼”曾先后居住过60多位科学家,包括32位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以及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些科学巨匠汇聚于此,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怀着这样的信念,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投身科研工作,将家中的书房变成了第二办公室。“特楼”的灯光常常彻夜长明。

“特楼”模型中

用全息影像模拟了

几名科学家的生活场景

在“14楼”

可以看到核物理学家赵忠尧

正与学生交谈的情景


在钱学森家中

他的夫人、声乐教育家蒋英

背对着窗户,正在弹钢琴


斑驳的书桌、老式的藤椅、

“从牛到爱”的书法、

“顶天立地”的旧书架

展厅中,还原景重现了钱三强家的书房


戴上VR眼镜,参观者即可“置身”钱三强的工作场景之中。书桌上方“从牛到爱”书法吸引了记者目光,工作人员介绍道:这幅书法为汉隶笔意,遒劲有力,其中,“牛”指牛顿,“爱”指爱因斯坦。钱三强属牛,其父钱玄同希望他发挥属牛的那股“牛劲儿”,也希望他能够不断进取,向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从此,“从牛到爱”成为钱三强的座右铭。

《初心致远》主题展还集中展示了16位“特楼”老住户的入党志愿书或党员登记表等珍贵资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资料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关照大历史,全方位展现了老一辈党员科学家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另外,近100位院士的手模和寄语被精心陈列,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



“学好科技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目标始终如一”“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些朴实无华的寄语,字里行间流淌着老一辈科学家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工作人员动情地介绍道。

04

寄语中关村的明信片

中关村村史馆里还有许多充满“年代感”“科技感”的物件:四通公司推出的MS系列中文电子打字机,一举改变了中国人在机械打字机时代失语的局面。还有老款联想台式电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熊猫牌收音机、黑白屏手机、东方红一号等卫星模型……


一位戴着眼镜的老者伫立在打字机前,眼神中透着怀旧与感慨。他对记者说:“四通打字机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价格亲民且操作便捷,推动了办公自动化。我当年也用过,印象很深刻。后来电脑普及,它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这台打字机见证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再看到它,不禁让人感叹万千。”


“我爱中关村

她是人才的摇篮,创业的热土

更是中国知识经济的希望与未来。”

“中关村是创业者的乐园。”


在观展过程中

记者还看到被大家亲切称为

“中关村收藏家”的离休干部尹世昌

为村史馆捐赠的明信片

这些明信片上有社会各界人士

给尹世昌的回复

据介绍,这些明信片很多都是这次新增的。记者了解到,为了丰富藏品的内容,多年来,尹世昌向驻区的部分中科院院士、学者、教育家、艺术家、企业家发去邀请明信片,期望他们能在百忙中为“中关村”题签、留言。后来,尹世昌把这些得到回复的明信片都捐赠给了中关村村史馆,希望后人走进村史馆,看到明信片上的寄语,能够得到激励。


“中关村村史馆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场所,更是面向未来、服务社会的平台。未来,中关村街道将从提升思想高度、挖掘内涵深度、增加服务温度三方面入手做好村史馆的运营工作,将中关村村史馆打造成为区域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为海淀文化强区建设添砖加瓦。”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说道。

参观贴士

中关村村史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具体预约进馆方式

⬇️⬇️⬇️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五

9:00—17:00

(馆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团体预约方式

点击“乐众享”—“村史馆参观预约”

注:团体参观需提前一周预约

个人参观需电话预约

联系电话:(010)-62631162

团体参观需登记预约的单位名称、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参观时间、人数及要求等。由于博物馆场地有限,为保证安全,如遇重大或临时性活动或馆内参观人数超负荷时,馆方有权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记者:向浩

编辑:张楚佳

推荐 · 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