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气温趋于上升,日照、降雨开始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部分地区依然处于寒湿的气候环境。立春时节,地下阳气初升,但春寒料峭,故地暖而气寒,如种子芽苞初发,外皮未破。天人合一,这正是立春时我们所要效仿植物种子“芽苞初发”“半藏待发”的状态。藏则遵《黄帝内经》之言:“冬三月,此谓闭藏”,中医认为冬-春交接时,依然需要“阳气闭藏”,以内养阳气。此时人体阳气内敛,精气潜藏,以待春季之生发。

因此,在冬末春始,尤其在目前流感流行期间,我们可以通过食用温性、助阳的食物来内养阳气,抗寒祛湿。

中医滋补先辨“阴阳”

中医认为,“阳”指的是物质或现象中偏于兴奋、向上、向外的方面,而“阴”代表相对静止、内在、抑制的方面。当人体阴阳失衡时,便可能出现各种病症。如阳虚阴盛者多畏寒怕冷、精神萎靡;阴虚阳亢者可能口干舌燥、心烦失眠。所以在冬春交接季节,温补阳气也要先辨体质。

春夏养阳,乃春季养生总则。补益助阳,一般地,补益肺脾,可增强卫外防御的“免疫力”,预防外感及各种瘟疫;辅助中焦阳气,可以祛寒湿,助健运;健脾温肾,可以助纳水谷之精气,益气升阳生精。可以根据不同体质,单纯补阳扶阳;通过益气来补阳;寒温并用(清补结合)补阳;滋阴以助阳,等等。

岭南特色温补疗法

岭南地区人们擅长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食疗。这里不仅有种类繁多的新鲜蔬果,还有许多疗效独特的道地中药材。冬季进补应遵循“平补勿过”的原则,即适度而不过度,以免造成身体负担。

同时,也可加入一些辛温药材扶助阳气,改善新陈代谢,促进气血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建议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包括籼米、粳米、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谷豆类;韭菜、香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等蔬菜;鸡蛋、奶制品;鸡肉、鹅肉、猪肉、牛肉、羊肉及各种水产品;香蕉、苹果等平性水果。


药膳推荐

①红枣生姜红糖水

材料:生姜10片、大枣5枚、红糖适量。

做法:将生姜切片与大枣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分钟,最后加入红糖调味。

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安神。

②参芪枸杞土鸡汤

材料:土鸡一只、枸杞子15g、党参15g、黄芪15g、淮山30g、食盐少许。

做法:先将土鸡洗净切块焯水,然后与药材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慢炖至鸡肉熟烂,最后加入食盐调味。

功效:升阳补气,健脾益肺,滋补肝肾。

③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500g、当归15g、生姜5片、食盐少许。

做法:先将羊肉洗净切块焯水,然后与药材一起放入汤锅中,加水慢煲两小时,最后加入食盐调味。

功效:温经补血、散寒除湿。

④陈皮红豆沙

材料:红豆100g、陈皮10g、生姜3片,冰糖适量。

做法:红豆提前浸泡数小时,之后与陈皮一同下锅,小火熬煮至粥状,最后添加冰糖调味,温服。

功效:和胃祛湿。

⑤玉屏风瘦肉汤

材料:猪瘦肉250g、黄芪20g、五指毛桃50g、炒白术10g、防风10g、生姜3片。

做法:先将猪瘦肉洗净切块焯水,然后与药材一起放入汤锅中,加水慢煲两小时,最后加入食盐调味。

功效:益气助阳固表,预防外感。

⑥理中排骨汤

材料:排骨300g、党参15g、黄芪15g、莲子30g、白术10g、干姜10g

做法:先将排骨洗净切块焯水,然后与药材一起放入汤锅中,加水慢煲两小时,最后加入食盐调味。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中医认为,冬春交接季节是扶阳的最好季节。但补阳需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温阳补气的中药材不宜添加过量,温补不可操之过急、过猛,避免上火伤及人体之正气。

此外,流感流行季节,特别忠告:处于此季节,衣着也特别讲究,宁厚勿薄,以保阳气;勿汗出当风,破坏人体免疫屏障;运动后,汗出湿衫,当及时更换。居室注意通风;每周2-3次,以艾条点燃烟熏室内。

资料来源:广东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南方+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整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