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有一种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手工技艺和醇厚的麦香,成为当地早餐的标配,它就是大炉烧饼。2025年春节期间,在《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的聚焦下,这道传承了两百多年的传统美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两百年炉火,铸就非遗经典

在泰州市姜堰区,有这样一家烧饼店,每天清晨,店门前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购买着刚出炉的大炉烧饼。这家郭二大炉烧饼店,是当地唯一还在用传统火烤技法制作大炉烧饼的店铺。店主郭金才,作为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堰大炉烧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已经与烧饼打了40多年的交道。


图源:央视新闻

大炉烧饼的制作过程,堪称一场匠心的盛宴。每天凌晨2点多,郭二大炉烧饼店就开始忙碌起来。烤饼的大炉是一口砌在墙上的沙缸,直径1.3米左右,表面上的纹路能有效增大摩擦,使烧饼牢牢贴在上面。郭金才要把炉膛壁烧到近200℃,再用麦草杆压低明火,留有整团的无烟红火团,这时就可以贴饼了。

贴饼是最考验功夫的一道工序,如今由郭金才的徒弟来完成。他单手托两张饼,快速探身进入炉内,将饼按压在炉内,平均8分钟入炉70次,贴满140个烧饼。探身入炉时,他的全身平衡都系于另一只手的两根手指上。店里每天要制作15炉烧饼,一天下来,贴饼师傅入炉1000多次。因常年在高温下贴饼,他的双臂已布满火斑。


图源:央视新闻

郭金才介绍,炉壁是有弧度的,温度也不均匀,炉顶的温度最高,两侧偏低,要把饼从两侧到顶部贴牢排齐,手上的力道要掌握得非常精准。“力气太大太小都不行,反应要快,身手要灵活,眼睛、双手、大脑要同时协作,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郭金才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大炉烧饼制作技艺的自豪与热爱。


图源:央视新闻

大炉烧饼的制作技艺,不仅考验着师傅们的手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炉烧饼的记载,最早见诸于《梦溪笔谈》:“炉丈八十,人入炉中,左右贴之,味香全美,乃为人间上品。”这种传统技艺,经过两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成为泰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传统与现代的味觉碰撞

在匠心传承的同时,泰州市的大炉烧饼也在不断创新与融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大炉烧饼也在不断地适应着市场的变化。

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口味需求,郭二大炉烧饼店在传统烧饼的基础上,推出了多种口味的烧饼,如椒盐、萝卜、野菜等。这些不同口味的烧饼,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让大炉烧饼这一传统美食更加贴近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除了口味的创新,大炉烧饼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与融合中得以提升。“我们家发面和别家不一样,是热水烫面,老酵发面。烫的时候用手推着面,面推着水,等面烫得半熟了,再把它放凉,最后进行自然发酵。”郭金才说,这样烫出来的面才能有更丰富的口感,烤出来外皮酥脆,内里松软。


图源:央视新闻

泰州大炉烧饼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2014年,“姜堰大炉烧饼制作技艺”被公布为泰州市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这标志着大炉烧饼正式步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泰州大炉烧饼的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加系统的保护和传承。郭金才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自己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还积极收徒传艺,培养新一代的烧饼师傅。在他的努力下,大炉烧饼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泰州市的大炉烧饼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泰州市,品尝到了大炉烧饼这一传统美食,并将其带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炉烧饼这一传统美食也面临着品牌化、规模化的挑战。

不过,在政府的推动下,泰州市的大炉烧饼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烧饼店开始走出泰州,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一些企业也开始涉足大炉烧饼的生产加工领域,推动大炉烧饼的产业化发展。同时,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大炉烧饼也开始走向线上销售市场,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了这一传统美食。


图源:央视新闻

除了政府的推动外,泰州市的大炉烧饼也在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一些烧饼店开始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营销策略的创新,通过举办烧饼文化节、烧饼制作技艺比赛等活动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开发烧饼礼盒、烧饼套餐等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来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等。

文/常山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现代快报、江苏姜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