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天生的剧本并不好,漫长的酷暑,原始林木中毒蛇猛兽遍布,极度不适合人类生存。

后来随着冲积平原的形成,才成为各港市之间海上商品转运点,并有小规模和粤东北汕头之间的沿岸贸易,但离繁荣还远不沾边。


直到北宋末年战乱不断,金兵南迁,汴京陷落,宋高宗仓皇南逃,部分难民从南雄珠玑巷一带,陆续进入珠江三角洲,珠三角才迎来第一个发展的机会。


难民为这里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尤其是治理低洼沼泽地的先进技术,以及相对丰富的劳动力。

随着当地俚人的逐步汉化,珠三角地区与中原的经济差距变小。


等到明朝中叶,正是国际化融合的大航海时代。广州港的贸易地位越发重要,澳门被葡萄牙人租借,成为广州的外港,两地一并带动了周边发展。


番禺、东莞、增城等地开发了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区,顺德开发了果木种植区。珠三角多个县区更是形成了多个桑塘养鱼的良性循环。

江南地区华美的丝绸,也成为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新宠,丝绸从珠三角装货,金银从珠三角流入。

而此时佛山的冶铁和石湾的陶瓷也开始崛起,与丝绸一起畅销东南亚。


等到清朝乾隆年间,珠三角地区的桑塘养鱼发展极为迅猛,培育出了蚕丝业,经济直逼富庶的江南地区。

清廷在此广州设立了粤海关,并设十三行负责官府和外商之间的贸易事宜,指定黄埔为外来商船停泊处,澳门为外商居住地。


等到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关闭了江浙闽三关,使得广州成为“一口通关”,整个珠三角地区经济极速发展。

此时的珠三角地区学堂遍布、商业繁盛,人口思维活跃,眼光放眼国际,甚至出现了移民海外的高潮,也出现了大量的侨商。


很多侨商在菲律宾、新加坡,甚至欧美等国投资建厂,开展贸易,功成名就之后又回到家乡兴办教育,进一步促进了珠三角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珠三角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珠三角面临海洋,拥有多个世界级良港。一旦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哪个城市靠近高铁机场和港口,谁就更靠近国际市场。


我国沿海地区的崛起都是这个道理,而珠三角更是在国际主航道附近,地缘优势极为明显。

本地生产的商品可以直接通过海港、空港输送到欧美乃至世界各地。


但相比于其他沿海地区,毗邻港澳是珠三角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深圳、珠海获批经济特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港澳地区经济发达,但土地面积有限,其“前店后厂”模式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促使珠三角发展起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加工产业,迅速积累了现代发展的第一桶金。


(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四种外商直接投资形式的总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最早出现于1978年。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资金困难和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促进区域起步发展)


如今港澳都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也让三地紧密联合在一起。

珠三角从以广深为龙头的发展阵容,也扩容到广深港澳三地四城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