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卡,顾名思义是由废弃烟盒剪下来的烟标折叠而成的纸牌大小的方形卡片。因其花色丰富、可广泛收集,渐渐成为青少年的游戏新宠。除了作为游戏工具,烟卡存在诱导青少年吸烟的风险,还易被一些商贩炒作,用来赌博。因此,各界一直呼吁防止青少年过度沉迷烟卡,但烟卡热度始终居高不下。专家建议,一方面要采取更有力治理措施,另一方面要为孩子们参加更多有趣健康的游戏活动创造条件。
青少年沉迷烟卡风险大
烟卡游戏看似是一种简单、有趣的儿童游戏,但随着其逐渐流行,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不少烟卡靠捡拾,有传染疾病的风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郑频频长期关注烟卡。她说,一方面,孩子们通常会通过闻烟卡上的味道来分辨烟卡真伪,玩耍时容易误食烟卡上的有害物质;另一方面,一些孩子为拾烟盒、做烟卡,甚至去翻垃圾箱,不干净的垃圾可能诱发疾病。福建泉州爱尔眼科医院斜弱视与小儿眼病科主任金丽文提醒,孩子们获取烟卡的途径本就不卫生,玩游戏后不注意手部清洁再揉眼睛,容易出现眼部感染。
——助长攀比消费心理,甚至诱发违法犯罪。在孩子眼里,烟卡不仅分等级,还存在真伪之别,其中伪造烟卡多为印刷品,价值低于“真烟卡”。孩子收集、交换烟卡会助长攀比消费,甚至诱发犯罪。河南平顶山、安徽阜阳等多地已经出现因烟卡而引发的青少年偷窃、盗取和抢夺行为。这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烟卡被称为“野烟卡”,严重扭曲儿童价值观。
——变相诱导青少年吸烟。半月谈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有的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烟卡,向家长要钱买烟。面对年龄大的孩子,不少店家不会过问年龄。这些烟大概率会被好奇心强的孩子尝试吸食,甚至“分享”。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公益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恩泽认为,由烟盒制成的烟卡本身就是一种广告信息,“儿童在收集烟卡过程中容易产生好奇心,并进一步开始尝试吸烟”。
烟卡治理需迈过多道坎
烟卡游戏流行已久,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针对烟卡销售采取了整治措施,但治理成效难言显著。
调查中,半月谈记者发现,互联网平台充斥着大量与烟卡相关的信息,包括传授如何折叠烟卡的教程、介绍稀有烟卡的专题以及烟卡收藏的攻略等。在某电商平台上,“要玩就玩真烟卡”“带胶痕真烟卡”“孩子都认的真烟卡”等大量售卖信息充斥。李恩泽说,这些线上公开传播和售卖烟卡的行为并没有受到有效监管。
烟盒作为烟草制品的组成部分,本不应被单独分离并进行交易流通。然而,随着烟卡价格被市场炒作,背后潜藏的经济利益被发掘,导致烟草销售点、烟民、儿童等多方参与倒卖烟盒。“这反映出我国在控烟工作方面还存在不足,要确保烟草制品的合法流通和使用,切实保护儿童权益。”李恩泽说。
小学生收集的“烟卡” 曹祎铭 摄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烟卡的危害,社会认识并不统一,不少人对烟卡的态度较为模糊和暧昧。郑频频说:“不少家长并未充分意识到烟卡的潜在危害,还是把烟卡简单地当作一种游戏来看待。”有家长表示,自从儿子迷上烟卡,自己抽烟档次提高,也会找朋友搜集烟盒,甚至路过单位的垃圾桶都会多看一眼。在有的家长眼中,“这总比沉迷网络游戏要好”。
此外,有效治理烟卡需要烟草专卖局、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络信息办公室、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和协作。然而,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并不容易。
为青少年架起烟卡“防火墙”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发送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不少受访者认为,针对孩子售卖烟卡属于变相的烟草广告和促销,应予禁止。2024年5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烟草专卖局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周边便利店等向未成年人售卖烟盒、“烟卡”等物品的行为进行劝阻;要求属地互联网企业自主清理“烟卡”等商品信息,关停非法销售店铺。
当前,各地已采取一些行动,如贵州下发查处制售“烟卡”违法行为适用法律指引,对学校周边文具店、便利店等重点场所销售烟卡行为进行详细排查,引导经营者自觉主动拒绝未成年人购买香烟及烟盒诉求;安徽相关部门探索将烟卡、烟盒作为关键词标签,纳入预警模型对寄递环节中涉烟卡包裹进行全息预警,切断烟卡流通渠道;山东定期分批对广大零售客户组织开展系统的法律法规培训,特别是针对售卖烟卡和向未成年人售烟的严重法律后果进行明确告知和深入解读。
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郑频频建议,加强领导和协调,确保治理行动的统一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整治烟卡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另一方面各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对涉嫌制作、销售烟卡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此外,烟卡与烟草文化直接关联,治理烟卡离不开控烟行动,不少人建议在整治烟卡的同时,加强控烟工作力度。
同时,强化平台管理,及时发现并封堵烟卡相关信息的传播渠道,严厉处罚违规发布烟卡信息的网站、平台和账号。原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主任姜垣建议,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的法治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抵制烟卡信息的传播,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家校社协同用力最为关键。要广泛进行烟卡危害教育,通过系统活动,向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传递科学、准确的烟卡及烟草信息,不断增强社会共识。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富强建议,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艺术和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寻找烟卡游戏的替代品。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