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哈尔滨正式开幕,本届亚冬会吸引了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0余名运动员参赛。本届亚冬会上,吉利提供了包含350辆醇氢汽车在内的共950辆智能精品车支持出行服务。这也是醇氢汽车首次大规模服务于国际性体育赛事。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每场大型赛事活动是无新能源不出行,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亚运会,谈到新能源出行往往与纯电车划等号。本届亚冬会上,很多人都在憋着劲看纯电出行的笑话。作为本届亚冬会官方汽车服务合作伙伴,吉利用超出人们常规认知的新能源技术路线,给消费者展现了什么叫零度以下地区出行的新能源技术,这便是醇氢汽车。
对此不少人感到好奇,在这场覆盖整个亚洲甚至影响全世界的运动会上,为什么是醇氢汽车提供出行服务?这些醇氢汽车又将带来怎样的表现?亚冬会过后,对于生活在零度以下的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的1.71亿中国人来说,醇氢汽车是否将是他们最适合出行的新能源汽车载体?
醇氢汽车让1.71亿人在150天零度以下环境中都有好车开
本届亚冬会赛程时间为2025年2月7日至2月14日,期间最低温度达到零下24℃,最高气温为零下5℃。以往国际赛事中提起绿色出行,大家首先想到就是纯电汽车。但纯电汽车在夏季常温环境中续航率还能说过去,一到冬季特别是零度以下时,其续航里程大幅骤减。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电动汽车(EV)在寒冷天气下(0℃或更低)的续航里程平均会减少约20%。具体来说,配备热泵的电动车在低温环境下平均能保留83%的续航,而未配备热泵的车型仅能维持75%。此外,气温每下降1度,电池的相对容量大约下降0.8%,这意味着在0度时,100kWh电池包的容量大约是80kWh。2024年,美国芝加哥遭遇极端寒潮,最低气温为零下19 ℃。当地超级充电站内大量特斯拉汽车无法充电,许多车主连接充电桩后充电无法启动,部分车辆只能被拖到特斯拉服务中心。
参考哈尔滨冬季气温来看,这对新能源纯电汽车来说极为不友好。而且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以哈尔滨为例,从11月到次年3月大约有150天,平均气温基本都在0℃以下,占全年时长约41%。这也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出行质量。
2024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过半,其中新疆、内蒙、宁夏、黑龙江等北方地区的提升幅度较大。尽管如此,但东北三省新能源渗透率在全国排名靠后。黑龙江省以30.3%渗透率位居全国省份排名倒数第三,不过个别城市表现也有例外。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沈阳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11.23万辆,同比增长69.02%。新能源车在沈阳总体市场渗透率为42.14%。从这些数据表现来看,东北地区对于新能源汽车需求仍是十分旺盛。
目前包含东北、内蒙、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这些地区因高纬度或高海拔等原因,一年当中有长时间处于0℃以下,这些地区人口累加起来达到1.71亿,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达12.13%。结合市占率和纯电车特性来看,意味着该地区的消费者迫切需要一款真正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一旦这一矛盾解决,这将释放至少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体量。而解决这一关键症结,亚冬会上吉利的醇氢汽车给出了答案。
亚冬会彰显醇氢汽车优势:产能占全球65%、零下40℃启动、3万元可改甲醇站
作为哈尔滨亚冬会出行服务赞助商,吉利控股共投入950辆亚冬服务用车,涵盖甲醇、纯电、智能电混在内的多元动力解决方案。但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一次性投入350辆醇氢汽车,这是醇氢汽车首次大规模服务于国际性体育赛事,也是吉利专为零下地区打造的专属新能源驱动汽车,需要注意这与人们认为的甲醇汽车概念不同。
醇氢汽车是先通过车载的醇重整器,将醇类物质与水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重整反应,生成富含氢气的混合气体,然后将氢气输送到燃料电池中,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电能再驱动电动机,进而带动车辆行驶,实现可醇、可电、可油自由切换。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甲醇产能国,2024年甲醇总产量达9184万吨,其产能占全球65%。我国甲醇产能结构以煤炭为主占比80%。煤制甲醇就是通过煤气化反应制备合成气,再通过低温合成反应制备甲醇。我国煤炭生产大省有山西、内蒙古,以及东三省等。预计到2030年,在全球甲醇产能分布中,大约有一半来自中国,其中约80%的项目来自东北地区,并通过辽宁辐射到东北亚及全世界。也就是说这些地区将为醇氢汽车普及提供更大便利。
甲醇能源本身是无色有轻微酒精气味,其理论热值为19.83MJ/kg,约为传统燃油理论热值(42.5MJ/kg)的一半,但甲醇的成本价格相当于燃油成本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且甲醇可以与燃油进行一定比例混搭,甲醇可以用于燃烧产生机械能,也可以通过甲醇重整制氢用于燃料电池产生电能,实现多种能源方式组合。吉利宣布今年四季度将推出第五代超醇电混产品,它不仅能够实现甲醇和汽油两种燃料在同一燃料箱内的灵活配比,而且还采用了全球首创的甲醇发动机技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热效率达到了48.15%,打破了世界纪录。针对寒冷环境,吉利现有的醇氢电混汽车,能够在零下40℃的低温下启动。
目前在自然界里,甲醇堪称氢的理想载体。它具备燃烧效率高的优势,能让能量充分释放;燃烧后排放洁净,对环境十分友好;并且来源丰富,属于可再生资源。甲醇的储存和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也更高。常温常压下,甲醇呈液态,相比其他形态的能源,在储存、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不仅操作更简便,还能降低成本,减少安全隐患。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清华-壳牌清洁交通能源中心主任帅石金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能源绿色转型是不可逆的,未来低碳、零碳和电动化将成为趋势,而绿色甲醇作为常温常压的液态燃料,前景广阔。不过甲醇的来源和碳足迹核算是关键,成本问题也需要关注。
在制造环节上,以煤炭为原料甲醇制造成本约为4元每千克,相比之下,工业副产氢及煤制氢其成本约为9-12元每千克。在加注方面,传统加油站只需3万元就可以改造成甲醇加注站,经改造后其加注方式与传统燃油一致。而传统加油站改造成加氢站的投资成本大约在1200万元到1800万元之间,平均成本约为1500万元,其成本对比高下立判。基于这些层面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吉利醇氢汽车优势十分契合我国零下地区的用车场景。
吉利醇氢汽车做到新能源、消费场景、技术路线闭环发展
在过去无论是纯电还是氢燃料技术路线,都是走其他国家的能源驱动路径。按照全球逻辑,氢燃料是新能源终极目标,但氢燃料基于成本、安全性,以及区域局限性等原因,短期内无法普及发展。纯电则在零度以下地区,受自身产品特性影响导致出行质量大大下降。
本届亚冬会上,吉利提供醇氢汽车参与出行服务,这不只是要展现汽车,更是要展现醇氢能源驱动路线。吉利之所以能和亚冬会走到一起,原因是吉利用过去20余年时间长期开发甲醇发动机和深耕甲醇制造体系。目前吉利在贵州贵阳、河南安阳、山西晋中、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区均布局了甲醇生产制造体系,解决甲醇制造核心问题真正实现二次能源再生。
针对醇氢汽车产品本身,吉利通过20余年时间研发,解决了甲醇发动机零部件耐醇、耐久性能等关键技术难题,积累了核心专利200余项,在发动机研发中,通过材料创新和工艺改进,使发动机零部件能够适应甲醇的腐蚀性,大幅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更重要的是,吉利通过发展醇氢汽车,实现甲醇转变氢的过程中,变相让中国新能源路线向终极氢能目标发展。这既满足了零度以下消费群体出行需求,又加速了中国向氢燃料发展目标迈进,并且也符合本土新能源驱动路线,这是一举三得的事。
本届亚冬会,吸引了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0余名运动员参赛,作为亚洲冬季体育的顶级盛会,亚冬会备受各国政府机构、全球体育组织关注。这样的国际赛事,也是吉利向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官员以及媒体记者,展示吉利醇氢汽车技术的可靠性与先进性的绝佳舞台。
可以说,醇氢汽车的普及发展最终受益的不是某一家企业,而是整个中国新能源驱动变革。此次亚冬会将是人们重新认识醇氢汽车发展的一个窗口。在亚冬会后,醇氢概念将逐渐进入到零下地区消费者的视野,并逐步代替电动化,成为北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新能源纯电驱动的一个消费替代品。2024年吉林长春投资180亿绿色甲醇项目,大庆宣布正全力推进千吨级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建设。2024年年底,沈阳发文宣布要进步一加速甲醇汽车产业在沈阳的落地,力争成为“甲醇汽车第一城”。此外还包括营口、丹东、通化、齐齐哈尔等地区宣布相关甲醇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