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同志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他在革命时期为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多个重要岗位上工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他以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作风,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成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标志性人物之一。2015年万里同志去世,在他的追悼会上出现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北京前副市长当众下跪,这一幕不仅让万里之子大吃一惊,同时也震惊了所有人。
这位北京前副市长就是张百发同志,当时他已经年过八旬,却以如此庄重的仪式向万里同志告别,这是他对万里一生贡献的致敬,也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革命情谊的见证。张百发与万里同志的渊源,始于新中国初期的建设浪潮之中:1958年,中央决定兴建“十大建筑”,以此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这一任务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是举世闻名的“基建狂魔”,可在当时技术与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处处受西方国家的打压与控制,比如1951年时就有1700多项产品被列入对华禁运清单,而技术方面更是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当西方国家听到中国的“十大建筑”伟大构想时,都把此事当作一个笑话,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庆工程根本不可能实现。
万里同志时任北京市城建部部长,他接到这个任务时距离国庆仅剩下四百多天时间,他在工期紧迫、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亲自到施工现场指挥,他与工人同吃同住、日夜奋战,他动员起群众的力量,向西方国家证明新中国无与伦比的凝聚力,也是在此时,一位年轻的建筑工人走入了万里同志的视线,他就是张百发同志。
张百发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钢筋工人,他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建设,在十年国庆的激励下,他组织起“青年突击队”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任务——仅用9天完成680吨钢筋绑扎,创下全国纪录,那时他只有24岁。张百发的拼劲让万里同志看到了希望,他亲自协调资源,将施工队的后勤保障安排得井井有条,两人的合作由此展开,并逐渐从上下级发展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万里同志对张百发的栽培可谓用心良苦,出身贫寒的张百发文化程度不高,连工程文件都难以读懂,万里便让秘书将文件中的生僻字替换为同音字,并鼓励他学习文化知识:“新中国要建设,没有文化可不行!”在万里同志的督促下,张百发白天奋战工地,夜晚挑灯夜读,这种坚韧与勤奋成为他日后从工人走向副市长岗位的重要基石,同时他也对万里同志产生了浓厚的敬重之情。
国庆工程在众志成城的努力下如期完工,毛主席夸赞万里同志“别人日行千里,万里日行万里”,也是从那时起,万里同志对张百发格外看重,他们之间的情谊在特殊年代经受住了考验。当时万里同志被批斗下放,许多人避之不及,但张百发却冒着风险前去探望,甚至陪他站在批斗台上,万里之子万伯翱回忆,张百发“个子高大,抽着烟卷不说话”,却以行动默默支持着老师。
时间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困境之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情义,改革开放后,万里同志调任国务院副总理,张百发则接替他成为北京市副市长,他延续了万里的务实作风,主导北京旧城改造,解决住房难题;1990年亚运会筹备期间,他立下“若场馆未按时完工,便从京广大厦跳下”的军令状,最终以“跳楼市长”的魄力完成任务。
张百发这些成就的背后,始终有万里的支持与信任,他曾说:“没有万里同志,就没有我的今天。”因此,万里同志去世后,张百发不顾年过八旬的年纪在追悼会上当众下跪,这是张百发对恩师最深沉的告别,他哽咽道:“我是学生,必须行弟子之礼”,此举不仅源于个人情感,更象征着两代建设者对使命的传承。
万里同志一生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始终将“为人民服务”刻入骨髓,而张百发则用“工人市长”的实干精神,将这份信念转化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宇、一条条畅通无阻的道路。2019年张百发去世时,数万市民自发为其送行,这一幕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正如当时他那一跪,跪的是恩情,敬的是信仰,传承的则是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