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号称“神童”的女孩子,她十三岁被特招进北大,十六岁便开始独立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其中有几篇精品更是直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1989年,她又获得公派留美资格,在国家的资助下前往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进修,并陆续斩获硕士、博士学位。
国内的老百姓都对她寄予厚望,期待着她早日回国,为国家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可谁料她在完成学业后,竟背叛了国家和人民,选择加入美国国籍。此举当即招致国内老百姓的口诛笔伐,大家纷纷痛骂她忘恩负义、真乃小人也,她就是田晓菲。
田晓菲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知书达理、通晓百家经典,田晓菲自幼耳濡目染,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从五岁起便开始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尤其喜欢普希金与泰戈尔的作品,七岁时,她在父母的鼓励下开始写诗,九岁那年,她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诗集。
1984年,田晓菲的诗集荣获了中国作协的通报表彰,北京大学得知此事后,当即宣布“特招”她,将她安排到英美文学系就读,该系的教师们对田晓菲很是器重,不遗余力的培养她,倾心教授她各种文学写作技巧,而田晓菲也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她的个人能力很快便获得长足发展。1987年,田晓菲写下了一篇名为《十三岁的际遇》的散文,这篇文章文字优美、语言翔实,一字一句都透露着浓浓的情感,堪称上等佳作。
教育部教材编订委员会对这篇文章爱不释手,于是在征得田晓菲的同意后,将其编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同年,田晓菲的事迹登上了一家党政官媒的头版头条,编辑对她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甚至称呼她是中国文坛的“未来之星”。
1989年,年仅18岁的田晓菲从北大毕业,北大校办原本打算安排她进入体制内工作,可她觉得自身的能力还不够,她还想继续在学海泛舟,于是便婉拒了北大校办的美意,转而前往美国留学。当时的美国号称是“自由世界的灯塔”,国力正处于鼎盛时期,文化、科研力量也十分强大,田晓菲刚到美国,便被琳琅满目的文学流派以及作品所吸引,这让她十分兴奋,于是她迅速投入其中,尽情感受异国文字所带来的刺激感和满足感。
在此期间,田晓菲还结识了一位名叫斯蒂芬的五旬文学研究员,此人曾在多所顶尖大学担任教师,学识渊博、言语风趣幽默,人格魅力十分强大。田晓菲对于这样成熟的男性毫无抵抗能力,于是很快便对斯蒂芬产生了爱慕之意,而斯蒂芬也非常喜欢机灵、活泼的田晓菲,于是相差20多岁的两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结为异国夫妻。
1998年,田晓菲完成了学业,按理来说,她此时应该返回中国、为国效劳,可谁都没想到是,她为了自己的前途,竟选择与中国“切割”,转而加入美国国籍,同年下旬她在丈夫斯蒂芬的帮助下前往柯盖德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国人对于田晓菲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于是纷纷声讨她,更有甚者直接写信给柯盖德大学,希望校方能开除这个“叛国者”。面对滔天的舆论,田晓菲显得满不在乎,她仍旧按部就班的工作,甚至还频繁在社交媒体上晒生活照,俨然一副岁月静好的姿态。
2000年,田晓菲和斯蒂芬开始联合研究中国诗人陶渊明,并先后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并在世界文学领域引发了不小的轰动。2004年,随着国内舆论逐渐平息,田晓菲开始试探性的与中国的学者进行交流和互动,2011年,她携丈夫斯蒂芬一起返回了阔别十余年之久的中国,探望父母的同时,还在复旦大学办了几场讲座,与国内的文学爱好者们面对面交流。
现如今,田晓菲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她仍旧对文学怀有热情,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研学动态,2018年,她甚至还前往台湾访学,与方文山等学者一起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就目前来看,田晓菲是个很复杂的人,她确实是一个“叛徒”,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文痴”,她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