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六幼儿园的家长与孩子一起开展春耕节的植树活动。 蔡信能 摄
深圳市第六幼儿园请不同行业的家长兼职当“教师”,帮助孩子们了解、体验不同职业。 卢镖明 摄
家长在幼儿园有了工作室,这是日前在深圳市第六幼儿园(以下简称“深圳六幼”)发生的事。
在家长工作室成立会上,家长们带来了精彩“礼物”:机器人、无人机轮番上场,为师生和家长们上演了一场科技与艺术交织的视觉盛宴;家长工作室的文化艺术顾问、著名作曲家姚峰为师生和家长们上了一堂红色文化浸润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祖国,深圳对你说》……在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激情澎湃的歌声中,师生、家长、专家共叙育儿,气氛热烈。
要建设好“教联体”,推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特别重要。家长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合伙人,深圳六幼成立了以家长为主体的家长工作室,开门办园,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深度参与幼儿园管理和幼儿教育。家长工作室进一步拉近了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为热心的、有专长的家长和有关专家提供了参与平台,打造了联结家校、提升办园质量的新平台,得到家长、社区和有关人士的肯定和支持。
成立家长工作室是深圳六幼在探索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时尝试进行的创新。深圳六幼一直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致力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非常活跃,积极支持幼儿园活动,并组织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成立了以“优雅的育儿”为目标的家长“魔法研修院”等。
但如何提升家长支持幼儿园、参与幼儿园活动的主动性,促进深度参与?在征求大家意见之后,深圳六幼提出了成立家长工作室的设想。这一设想既是在过去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顺势而为,也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不同于以往家园社合作以幼儿园为主的做法,家长工作室将“以家长为主”,成员来自家长,工作室的运转也主要依靠家长,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发展需求,提出意见建议、组织有关活动,更主动地探索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多拓展幼儿园之外的教育资源。
家长工作室是家长“自己的组织”。我们在面对年轻的家长时,发现育儿烦恼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扰,很多家长得到的帮助并不是来自幼儿园和学校,而是来自身边的家长和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家长需要更多的育儿帮助和指导,提升家长育儿水平,仅仅依靠学校和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主持家长工作室的家长们组织其他家长开展学习、交流,更容易吸引家长参与,让家长得到个性化的帮助,也激发了家长参与、学习和提升的热情。有一位幼儿的父亲说:“家长们有了团队、有了归属,我们要打造一个属于我们孩子也属于我们家长的幼儿园。”
专家顾问助力工作室发展。为推动更多家长和社会力量走进校园,让专业的指导和陪伴辐射更多家庭,让家长自发、自主地深度参与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家长工作室除了让家长主导以外,还成立了专家顾问团,邀请亲子关系、家校共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专家,为家长提供帮助和指导。
家长工作室得到家长的热情支持。家长代表汪昌华为工作室设计了独有的标识:标识中间的小树苗仿佛被一个巨大的手掌托起,手掌又像一棵大树陪伴在小树苗的旁边,寓意着家长工作室让家长离孩子更近一些,多关注、多陪伴孩子的成长。家长们还在幼儿园的视频号上创办栏目,介绍家园共育优质经验、展示家长工作室工作成果。
家长工作室让家园联结更紧了。工作室的专家顾问认为,家长工作室架起了沟通家庭与学校及联结、整合社会资源的新桥梁,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家园共育、园社共建、家社共助”,有助于幼儿园在协同育人的路上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系深圳市第六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09日 第04版
作者:张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