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次起义,便是宁都起义,1931年12月14日,第26路军1.7万余名官兵,携带2万余件武器,整齐地集合在宁都县城南门外梅江沙滩上,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的领导下,庄严地宣布起义,大家扯下帽子上的帽徽,撕碎青天白日旗帜,随后以第73旅为前锋直接开往苏区,并通电全国,郑重宣告队伍参加红军,号召国民党军队进行暴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彻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宁都起义在当时的影响非常之大,这支队伍改编为红五军团,当时红军只有红一、三军团四万余人,一下子增加一个主力军团,极大地壮大当时的红军力量,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胜利信心,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起了重要作用。



国民党军在第二次“围剿”失败之后,其主力全部撤退到后方,而强行命令26路军驻防在宁都,这里距离红军当时的首府瑞金不到百公里,周边都是红军的游击区,这里不通铁路,不通水路,补给十分困难,加之这支队伍全是北方人,吃习惯面食而这里天天吃大米 饭,扎南方水土不服,瘟疫肆虐、士气低落。此时,掌管部队的参谋长赵博生决定率部起义。但是,摆在赵博生面前的是,起义如何把这些旅长、团长聚集起来一网打尽呢?必须有一个合情合理,不会令人怀疑的理由,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正在这个时候,也许上峰听到这支队伍军心不稳,从南昌指挥部传来一条消息:拖欠26路军很久的粮秣、被装、军饷,这次决定足额发放,让你们安心地打仗吧。要知道,那年月战火纷飞,特别是苏区受到封锁,这是十分珍贵的物资,于是策划起义的领导人季振同当即决定派少校旅部参谋李达,前往南昌催促接应粮饷。



当时,起义已经是箭在弦上,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时间点,都聚焦在少校参谋李达什么时候能将粮饷、被服押运回来。接到如此艰巨任何的李达,自然丝毫不敢怠慢,他日夜兼程,快马加鞭赶往南昌。要知道,宁都离南昌三百多公里路程,而且山高路陡,河流纵横,加之此时正值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寒风刺骨,任务十分艰巨。但李达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提前把这批救命的重要军饷物资提前运回到了宁都。



李达把所有的军用物资运到宁都之后,起义的领导人下令先把消息传到全军去,大家来领新衣服、新棉被和饷银,此时此刻,26路军上下一片喜气洋洋,大家都像过年一样开心,特别是那些旅长、团长、营长们,听到消息说李达从南昌带回来不少上峰奖励的好烟和好酒,要与军官们一起分享,接到军部通知,今天晚上大摆宴席要召开“领饷庆贺大会”,大家都很高兴想一饱口福,所有的人都兴致勃勃地来参加庆贺宴。



谁知所有的军官刚刚坐定,只见宴会大厅的大门立即关上,所有卫兵警戒地站立起来,刚刚笑容满面的参谋长赵博生脸色一沉,一脸严肃地向到会的军官们讲了国内形势和第26路军的处境与出路,并正式宣布全军起义加入红军。此时,席间立即一阵骚动起来,绝大多数人军官被参谋长刚才的一番讲话打动,并坚决表示拥护。但也有一部分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宣布所震惊,一时不知所措,顿时忧心忡忡。当然,也有少数几个人当场表示反对,并要举枪进行顽抗,随即被早已盯着他的卫兵击毙,其余的解除武装,抓了起来。



随后,控制了全军的三部电台,切断了通往各地的电话和交通线路,并对这些举棋不定的军官旅、团长们安排扣留,赞成或者不赞成必须当场表态,其中,不赞成的每人给300大洋,遣散了不愿参加红军的团长以上军官,其它一级也发给相应的路费回家。26路军起义胜利,加入了红军,番号被统一为红五军团,军团总指挥为季振同,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



接回军饷并为解除这些军官摆下“鸿门宴”立下大功的少校参谋李达,被人称为宁都起义的引爆者。随后在部队的改编过程中,由于“左”倾路线认为连以上军官是旧军队出身,军阀习气重,应该遣散回家,当时少校旅参谋已经是营级干部了,他便被挡在红军门外,并发给他路费让他回家。



接到通知要回家的李达,此时急坏了,当时找到军团总指挥季振同,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介绍了自己的家世,靠亲友资助上学,知道红军是为穷人谋福利,因此,想参加红军,决定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经过反复请求,并先后通过季振同和刘伯坚的讲情和担保,加上李达坚定执着的信念打动了红军,李达得以留在红军,他愿意服从安排,由少校营级干部降为担任连长。



此时,留在红军队伍中的李达,找到了平台和大展身手的机会,他没有让看中他的红 军首长失望,在红军队伍中,他很快展露才干。当时苏区很缺人才,特别是识图用图懂通信的参谋型人才。而李达早年间又在西北军学过这些,是红军里不折不扣的秀才指挥官,很快成了红军湘赣军区的参谋,这期间打了许多胜仗,不久又成长为红八军的参谋长,因战功突出荣获了二等红星奖章。随后开始了自己长达40余年的参谋生涯。当年慧眼识人的领导人都称赞,为我军留下了一名真正的“好诸葛”。



李达原名李德三,1905年出生于陕西眉县横渠镇横渠村5组,幼时家境贫寒,靠亲族的帮助,才在本村私塾上了学,上小学时,熟读古代经典书籍,成绩特别优秀。学习之余,他领着同学们做“排兵布阵”的游戏或演唱秦腔。那时候,他的私塾老师常对旁人说:“德三以后必成大器。” 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横渠高级实业小学,学习很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私立东道中学,转入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李达在老家“横渠镇公所”任文书,后参加西北军,自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李达记忆超人,尤善记人名,凡见面一次,即能记住对方姓名,数年不忘,打仗时打地图运用得如神,因此得到“军中活地图”之誉。红军时期,部队攻克湖南大庸城(今张家界)。李达见有石印局,即派人翻印二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下发部队。大家看着这地图,打了个大胜仗。抗日战争时期,李达亲自组织制图人员,并派出一个侦察排配合,北起九里关、南至漳河畔,运用简易测绘法实地丈量,将该地区村庄、人口、水源、资源等做了标记,彻底弄清了晋东南、太行山和晋冀鲁豫结合部之地形。后又指导制图股完成了《最新华北明细图》,绘制了分层设色的《太行军区形势图》。



此后,李达参与指挥了袭击阳明堡飞机场、伏击神头岭、急袭长生口、破袭正太路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深得部队首长的赏识。 转战晋冀豫、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李达精心制定作战方案,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反“六路围攻”、反“九路围攻”等战役,粉碎日军的残酷“围攻”、疯狂“扫荡”及其“囚笼政策”“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李达率领中原军区的一批干部,组建各级支前司令部和指挥部。他组织部队迅速修复了铁路、公路,把作战的急需物资送往前线,把伤员送往后方,保障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此后,他协助部队首长组织指挥了渡江战役,率领第二野战军渡过长江天险,直出浙赣线,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和闽北广大地区。随后折向西南,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4省,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晚年,李达将军谈起宁都起义1.7万人起义当红军,还有自己参加红军的时候,称自己是赵博生、董振堂的引导,才走上革命道路,却不谈自己领回军饷时引爆这场起义的功绩,令后人不住地赞叹其高风亮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