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建国,1974年出生在河南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里。村子不大,但山清水秀,四季分明,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幅画卷。我家在村子东头,一座低矮的土坯房,虽然简陋,却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温情。
家里人口众多,兄弟姐妹四个,我排行老三。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沟壑,但他们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慈爱。奶奶总是坐在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下,一边缝缝补补,一边给我们讲着古老的故事,那些故事像星星一样,点亮了我童年的夜空。
我爹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大字不识一个,但他的脊梁却像山一样挺拔。他脾气倔得很,一旦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总是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直到月亮爬上了树梢才回家。他的手掌粗糙得像树皮,但那双手却能种出最香的稻谷、最甜的玉米。他从不多言,但他的沉默里藏着对这个家最深沉的爱。
我妈没念过书,但她脑子灵光得很,村里人都说她是“巧妇”。她总是想方设法地让日子过得好一点,哪怕日子再苦,她也能变出花样来。她会用野菜做出美味的馅饼,用山里的野果酿出醇香的果酒。她总说:“日子再难,也不能亏待了肚子。”她就像一盏灯,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路。
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我爹常年在外打工,挣的那点钱,勉强能糊口。家里粮食不够吃,平时就靠红薯、玉米面凑合。我妈常念叨:“要是能出去挣点钱,孩子们也不用天天吃这些杂粮。”可我爹一听就急了,瞪着眼睛说:“女人家家的,出去挣钱哪行?安安稳稳守在家里才是正经。”我妈听了,只能叹口气,心里琢磨着别的法子。
那年冬天,天冷得刺骨,风呼呼地吹,雪花飘得满天都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我妈一咬牙,决定去姥姥家借点钱,好买点年货,让孩子们过个好年。她带着我和最小的妹妹,走了十几里山路,才到姥姥家。
一路上,我妈紧紧抱着妹妹,不时地停下来,帮我把帽子戴好,嘴里还念叨着:“冷不冷啊,孩子?”我点点头,心里暖暖的。妹妹冻得直哆嗦,我妈把身上的围巾解下来,给妹妹围上,自己却冷得直打哆嗦。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天灰蒙蒙的,仿佛连空气都冻住了。我们一家人顶着刺骨的寒风,走了十几里山路,终于来到了姥姥家。
姥姥正在院子里喂鸡,她弯着腰,手里拿着一把玉米粒,嘴里轻声唤着鸡群。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她抬起头,看到我们,脸上的皱纹瞬间舒展开来,露出惊喜的笑容,仿佛整个冬天都被这笑容暖化了。她赶紧放下手里的玉米,一瘸一拐地迎上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建国,孩他妈,咋这么冷的天还过来了?”
我妈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一丝尴尬和歉意,她搓着手,不好意思地笑笑,声音有些低沉:“家里没啥吃的了,想来看看您这有没有多余的粮食。”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砸在了院子里的寒风里,气氛瞬间凝固了。
姥姥的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又恢复了慈爱的笑容。她轻轻叹了口气,拍了拍我妈的肩膀,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傻孩子,咋能说这话呢?有啥困难,跟我说就是了。”她一边说着,一边把我们让进屋里,屋里暖烘烘的,炉火正旺,仿佛能驱散所有的寒冷和忧愁。
姥姥快步走到柜子前,拉开柜门,从里面拿出几个鸡蛋和一些干粮,塞到我妈手里:“这些你们拿回去吧,别客气。家里要是再缺啥,就过来拿,我这儿还有呢。”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坚定和温暖,仿佛这些粮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她对这个家的爱和牵挂。
我妈接过鸡蛋和干粮,眼眶微微泛红,她紧紧握住姥姥的手,声音有些颤抖:“妈,我们……”
姥姥却打断了她的话,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笑着说:“别说了,一家人,说这些干啥?快回去吧,别冻着孩子。”那一刻,屋子里弥漫着一种浓烈的亲情,温暖而动人,仿佛所有的寒冷和艰难都被这爱融化了。
我妈其实想开口借钱,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心里想:“日子都不容易,我不能给人家添麻烦。”
从姥姥家回来的路上,我妈一直沉默不语。我知道她心里很难过,但又不想让我们看到她的伤心。回到家,我爹看到我们空着手回来,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那个春节,家里过得清清冷冷,但我妈还是尽力做了点好吃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我妈一边给我们盛饭,一边轻声说:“孩子们,日子再苦,咱也得挺过去。俗话说,‘穷则思变’,只要咱们不放弃,总会有办法的。”我听着,心里暖暖的,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家里好起来。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爹从外面回来,带回了一些花生和红薯种子,决定试试种经济作物。我妈特别支持,她说:“种点经济作物,说不定能多挣点钱,日子也能好过些。”我爹也点头:“行,那就试试。”
那时候,政策越来越好,村里也开始有了新气象。我妈听说镇上有人搞养殖,效益还不错,就和我爹商量着也试试。我爹一开始还有点犹豫,但最后还是被我妈说服了。我们用借来的钱买了几头小猪,我妈每天起早贪黑地照顾它们,还去镇上买了几本养猪的书,边学边干。
记得有一天,我妈一大早就起床,给猪圈里的小猪喂食。她拿着扫帚,把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嘴里还念叨着:“这些小猪就是咱家的希望,可得好好照顾。”我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既心疼又敬佩。
几个月后,小猪长大出栏,卖了个好价钱。我爹高兴得合不拢嘴:“看来这路子走对了,咱的日子终于有盼头了。”我妈也笑着说:“是啊,只要肯干,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后来,我爹又在村里承包了几亩荒地,种上了果树。我妈说:“种果树虽然周期长,但收益高,咱得长远打算。”我爹也点头:“对,不能只看眼前,得为孩子们的未来打算。”
种果树的那几年,我妈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我爹一起在地里忙活。她拿着锄头,一锄一锄地挖坑,汗水湿透了衣服,但她从没抱怨过一句。有一次,我看到她的手上磨出了血泡,心疼地说:“妈,你歇会儿吧。”我妈却笑着说:“孩子,这点苦不算啥,为了你们,妈啥都能挺过去。”
几年后,果树挂果,收入可观。我爹还学会了用自行车驮着水果去镇上卖,每次都能卖个好价钱。我妈常说:“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一直记着我妈的话,努力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后来,我和兄弟姐妹们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我们用自己挣的钱,让父母过上了好日子。每次回家,我们都会给姥姥和亲戚们带些礼物,感谢他们当年的帮助。
我妈常说:“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一直记着我妈的话,努力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还经常回村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乡亲们,希望把这份感恩传递下去。
如今,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但那段艰难岁月和亲戚们的帮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妈的教诲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了感恩和自强不息。就像我妈常说的:“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肯努力,日子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