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在中国人心中,哪一个传统节日内涵最为深厚、情怀最为真挚、影响最为广泛,答案必定是 “春节”。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2025年的春节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承载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美好寓意的传统佳节,更是“中国年”迈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此时的“中国时间”,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世界时刻”。值此特殊节点,抖音携手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精心打造的春节特别策划节目《家有百味》亮相,带领观众走进市井烟火,探寻中华美食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共鸣。节目自1月25日上线后,累计曝光量超6亿次,3期正片播放量高达1237万,抖音话题浏览量突破5亿次,9次登上平台热点榜。这场关于 “家” 与 “味” 的精彩旅程,凭借亮眼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喜爱,更以温情与深度,为首个 “非遗版” 中国春节献上了一份别具一格的文化诠释。
一城一味文化解码 传统根脉当代表达
北京农村大集刚出锅的滚烫炸糕、南京三七八巷的现包春卷、秦淮河边香气四溢的盐水鸭……《家有百味》紧扣 “一城一味”这一核心,将各地的特色美食巧妙转化为独特的文化符号,生动地展现出南北年俗丰富多样的文化风貌。节目以 “名人vlog”为打开方式,倪萍老师走进北京怀柔神山大集热闹非凡的人潮中,伴随着咬下糖葫芦的酥脆声响和炸糕的软糯香气,唤醒了深藏在胡同里的集体记忆;咬上一口寓意 “五谷丰登” 的馒头,那袅袅升腾的热气,瞬间将思绪拉回到童年时姥姥做的枣馒头,在面团的揉捏过程中,迁徙者的浓浓乡愁与当地的民俗风情悄然交融。
左凌峰漫步在南京三七八巷的青石板路上,软糯蒸糕冒出腾腾热气,春卷入油发出滋滋声响,仿佛是打开六朝古都年节奥秘的独特密码;老门东悬挂的中国结,那一根根缠绕的红线,把非遗技艺变成了可以实实在在触摸到的祝福象征;他与恩师在秦淮河畔伴着茶香叙旧,其间流淌着的是城市文脉在代际之间传承的深厚默契。暖锅沸腾声中的家长里短、茶盏起落之间的人生滋味,让城市文化不再是一个宏大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了灶台前的一捧面粉、大集上的一声吆喝、游船经过时那摇曳的桨声灯影。正如网友所说:“《家有百味》宛如一本流动的地方志,让我们能透过美食,读懂每座城市的灵魂。”
从“舌尖”到“心间” 破亿曝光背后的情感共振
冯骥才先生曾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要讲春节,就不能只讲春节,要讲遗憾与圆满在筷尖交织成生活的本味,讲异乡游子跨越山海攥紧在手中的车票,讲春联上还未干透的墨迹里饱含的美好祈愿......《家有百味》不仅以美食为媒,更将其拓展成一场充满惊喜的生活奇遇。萍水相逢的盛情邀约、围炉煮茶的随心畅谈、传统中国结工艺人的指尖匠心……通过嘉宾与摊主、老乡、友人等的互动,《家有百味》在市井人间中挖掘出背后的生活哲学。这些细节让观众意识到,传统节日和美食不仅是文化符号和技艺的传承,更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绵延续写。
不仅如此,倪萍与老乡畅谈年轻人关心的话题,左凌峰与恩师老友重聚忆往昔岁月,皆以自然流露的真情打破屏幕隔阂,这种真实的呈现,恰恰契合了当下观众对“真实感”与“人情味”的需求。“这个短片太治愈了,有向往的生活,有烟火气,有年味儿”,“从小就爱赶大集,农村大集浸透着农民的朴实,彰显着农村的热闹,渲染着年味的喜庆”,“无论身在何处,心都被这份温暖和团圆所包围”......密集的情感触点让广大网友纷纷有感而发。
收官不落幕 在“家”与“味”中传承温情
“新年快乐——”当节目镜头定格在最后一瞬的举杯共庆时,屏幕内外的大家仿佛共同完成了一次文化认同的共创实践。《家有百味》之所以能超越单纯的美食记录,在于抓住了春节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家”与“味”的共生。家的温暖,借助食物传递给每一个人;文化的厚度,凭借味道得以延续传承。《家有百味》用一幕幕市井烟火证明,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符号,而是扎根于寻常人生中的鲜活生命力。
在这个春节,《家有百味》让千千万万的观众因为美食而相聚,因为文化而相互了解。节目虽然收官,但这绝不是终点,它所播下的文化火种,将会在岁岁年年的平凡日子里持续燃烧,慰藉着每一个人的味蕾,也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