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当新年的钟声渐远,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新春的尾声,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元宵节起源的传说众多,最早可追溯至西汉祭祀太乙说。据《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这一古老的祭祀活动,便是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点灯观灯传统的开端。而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 “燃灯表佛”,这一举措如同星火燎原,使得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在民间逐渐扩散开来。此后,道教 “三元” 说的融入,让正月十五又多了 “上元节” 的别称,天官赐福的美好寓意,更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神秘而庄重的色彩。


在历史的长河中,元宵节不断发展演变,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从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到隋唐时期,元宵节从宗教性节日华丽转身为娱乐性的狂欢会。隋炀帝恢复元宵闹花灯耍百戏,当正月万国来朝,他还下令将使者留至十五日,一起闹元夕,那场面,《隋书・音乐志》记载 “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 ,热闹非凡。


唐朝时,元宵活动更是达到鼎盛,唐中宗、睿宗、玄宗时期,不仅灯火辉煌,还有乐舞百戏,张说的《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就生动描绘了兴庆宫前观灯歌舞的盛况。两宋时期,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新增十七、十八两夜,民间有 “钱王买了两夜灯” 的说法,此时 “元宵” 一词也开始出现在文献典籍中,还流行起了猜灯谜、传柑等习俗。到了明代,元宵节全面复兴宋代制度,张灯时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天,尽显歌舞升平之景。清朝宫廷虽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依旧壮观,还增加了舞龙、舞狮等 “百戏” 内容 。


如今,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依然丰富多彩。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灯,有活灵活现的动物灯,还有讲述着神话故事的人物灯。人们穿梭在灯海之中,猜灯谜、赏花灯,享受着节日的欢乐。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更是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正月十五,月圆人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元宵,这小小的食物,用白糖、玫瑰、芝麻等制成馅料,再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汤煮、油炸、蒸食,每一口都饱含着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味道。同时,元宵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您知道,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当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新奇食品,即“浮元子”,也就是后来的元宵。人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有食用这种食品来庆祝节日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内容。


在传统习俗中,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吃元宵成为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元宵,共享团圆时刻。


元宵的形状是圆形,与天上的明月相互呼应,寓意着团圆。在元宵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无论离家多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吃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这种团圆的寓意不仅体现在家庭层面,也延伸到了社会层面,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团结。


吃元宵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圆圆的元宵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的祈愿。人们相信,在元宵节这一天吃了元宵,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得到神灵的庇佑,一切顺顺利利,消除灾祸和疾病,迎来好运和福气。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