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过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现明显降温。节后首周(2月5日至2月7日),全国碳市场仅1天实现交易,碳排放配额成交量仅为1万吨,成交额93万元,较1月平均水平大幅下降。同时,1月碳配额日均成交量为11.72万吨,较去年12月的342.57万吨有较大幅度缩水;日均收盘价94.78元/吨,较去年12月下跌4.6%。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碳市场活跃度下降主要受经济周期、行业扩容与需求减少、清洁能源替代以及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此外,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也对碳价产生冲击。他建议,应推动金融机构进场交易,扩大市场参与面,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和跨部门协调,以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树立市场信心。

节后首周碳配额交易量为1万吨

春节假期刚过,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仍有余温。相比之下,全国碳交易市场迎来“降温”。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官方公众号显示,节后第一周(2月5日至2月7日),全国碳交易市场仅有1天实现交易,为碳排放配额成交,交易量为1万吨,成交额为93万元。这一水平较1月份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同时,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成交量方面,碳配额日均成交量为11.72万吨,较去年12月的日均342.57万吨大幅减少。




图片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官方微信公众号

碳价方面,同样也出现一定下滑。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日均收盘价为94.78元/吨,相较于去年12月的日均收盘价99.33元/吨下跌4.6%;2月7日,收盘价92.93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下跌0.54%。

碳交易活跃度下降有3个方面原因

针对全国碳交易市场活跃度下降的情况,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表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周期影响。碳市场的配额、成交量和履约价格与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当前经济周期下,尤其受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影响,导致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的需求减少,进而影响了碳市场的活跃度。同时,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也在减少,降低了市场对碳配额的需求。

第二是行业扩容与需求减少。施懿宸认为,此次行业扩容涉及的钢铁、水泥等行业,因整体经济形势,需求量减少,导致碳排放总量减少,进而使得碳市场的成交量和价格下降。

第三是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逐步替代,使得整个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在减少。

此外,国际形势也有一定影响。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其对气候政策的忽视以及重启传统能源的举措,使得国际碳市场情绪受到冲击,美国也将退出《巴黎协定》,这导致国际上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和行动可能放慢脚步、产生分歧,进而影响了碳市场的价格和成交量。

在施懿宸看来,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的重启。CCER虽然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履约选择,但其较低的价格也对碳市场产生了冲击,导致碳价下跌。

专家建议金融机构进场交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部此前印发的《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提到,纳入全国碳市场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2亿吨。截至2024年年底,配额清缴完成率约99.98%。

尽管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高达99.98%,但市场活跃度却大幅下降。这一现象引发市场关于企业对碳配额交易需求是否不足的讨论。

施懿宸指出,碳市场的活跃度受到经济周期和配额分配的显著影响。经济的起伏直接决定了对碳配额的需求,经济下行时需求减少,而复苏时需求上升。同时,配额分配的合理性也至关重要。如果配额过多,企业用不完,就会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及价格下跌。因此,逐步收紧配额分配标准,减少免费配额,能够促使企业提升减排工艺,降低排放量,从而提升碳配额的交易需求。

此外,他还提到金融机构的参与对于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极为关键。

近年,包括头部券商在内的部分金融机构,陆续获准参与碳交易。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券商参与碳交易,加速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流通性,并能促进碳排放权价值的市场实现。

但实际上,金融机构却并未出现在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中。

对此,施懿宸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可以注册但无法交易,这限制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只有让金融机构进场交易,形成更多碳金融产品,才能提升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交易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市场的活跃程度,也是衡量市场供需是否达到有效平衡的重要指标。当前碳市场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季末和年底,主要是为了满足履约需求,这种集中性无法真实反映碳资产的价格。金融机构的参与可以分散交易需求,提升市场的整体活跃度,促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CCER与碳配额市场相辅相成

除碳配额量价齐跌外,CCER的价格也被预测下跌。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碳市场履约使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买入价格预期为87.73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89.63元/吨,中间价为88.68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220.53,下跌4.07%;卖出价格指数为215.6,下跌6.27%;中间价格指数为218.01,下跌5.2%。

在施懿宸看来,CCER预期价格的下降主要与碳市场的整体表现密切相关。目前,碳市场的价格表现不佳,控排企业自身的碳配额用不完,不需要购买CCER,导致CCER价格下跌。不过,从长期来看,CCER市场与碳配额市场是相辅相成的,碳配额市场的价格走势将直接影响CCER价格。

要树立碳市场的信心并推动CCER市场的发展,最重要的举措是让金融机构进场交易,以此吸引非控排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只有扩大市场参与面,才能提升CCER的需求和价格。

施懿宸表示,政策支持和跨部门协调也至关重要。金融监管部门和碳市场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协作,制定配套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通过跨部门整合,可以避免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后对碳市场造成过大冲击,同时也能为碳市场和CCER市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