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全世界近期再次对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产生了担忧。联合国首次就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启动《行星安全协议》,以应对这一威胁。

小行星,顾名思义,是‌在太阳系内绕着太阳转,但体积和质量比八大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小行星分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这颗被命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24年12月27日由位于智利的“小行星地面撞击最后警报系统”望远镜首次发现。


NASA公布的小行星“2024 YR4”图片 图源网络

在科学研究中,是如何推算出小行星“撞”地球的时间?这一数据在探测过程中是否会变化?人类对小行星的观测有何意义?

2月8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区子维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推算的“撞击”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发现2024 YR4小行星之后,专家最初估计的撞击概率为1%。后来在欧洲航天局发布一系列计算结果后,这一概率升至1.6%。在公布这一概率的同时,欧洲航天局还公布了潜在撞击的估算日期,即2032年12月22日。

“推算小行星碰撞地球的时间,可以通过观测小行星的位置、速度等轨道参数计算其未来轨道,预测是否会与地球轨道相交及可能的碰撞时间。”区子维解释道。自2025年1月初以来,天文学家使用多台大型望远镜,包括智利的甚大望远镜和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马格达莱纳岭天文台,对其进行持续观测,以进一步确定其大小和轨道。

1月2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这颗小行星将于2032年12月22日在距地球约127699公里处掠过,但计算结果存在140.8万公里的误差范围,这个误差范围可能导致其撞击地球。

那么,在推算的这个时间段内,小行星一定会“撞”地球吗?“小行星会受太阳引力、其他行星引力摄动,以及小行星自身形状不规则等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推算的撞地时间和与地球距离数据也会相应变化。除此之外,观测误差也受观测设备精度、大气干扰等因素影响。”区子维补充道。

人类为何要探测小行星?

大部分小行星的内部演化程度较低,完整地保留了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遗迹,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但部分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相交,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威胁到人类的安全,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重点关注的对象。

2013年2月,直径约20m的小行星闯入地球大气层,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爆炸,冲击波造成3000余房屋受损、1200多人受伤。2016年11月,在被发现仅数小时后,小行星2016VA以不到8万公里的高度飞掠了地球。根据天文观测,未来还将有许多小行星可能飞掠甚至撞上地球。

“小行星观测最主要的是通过研究其成分、结构等,能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早期的物理化学过程,揭示行星形成和演化的奥秘。另外,也可以开发小行星的资源,以及防御潜在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区子维说。因此,小行星监测预警与防御,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也是国际航天界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之一。

小行星保存着太阳系形成演化的原始信息,蕴藏海量资源,又对地球造成现实威胁,对它们的探测有助于揭示生命起源、开发天然资源、推动技术进步、保护地球安全,是当前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0时15分左右,一颗来自太空的小行星如期而至,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这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据了解,这颗小行星直径约0.75~1米。

目前,我国已宣布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与各国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威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