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特朗普的强行斡旋之下,本轮巴以冲突最终以一个相当戏剧性的方式宣告结束。但正所谓任何一场战争,都有着能够证明双方伤亡程度的交换比。
可从始至终,尽管由哈马斯所发布的视频影像层出不穷,以色列的宣传部门却均未公开过其士兵的伤亡数字,让外界普遍存在一个疑惑:以色列国防军在与哈马斯的战争当中究竟死了多少人?然而颇为有趣的一点是,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一个答案,完全算得上是让人触目惊心。
01.以军究竟死了多少人?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在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之后的489天内,以色列军队虽然处于进攻态势,但在残酷的巷战当中却一直面临被动挨打的局面。以“亚辛105”和纯手搓的12.7毫米反器材狙击步枪为代表的游击战武器,给予了侵巴以军重创,不少士兵都当场殒命。
而在近期,以色列国防部的一名新任高级官员的一番表态,引发了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称,以色列国防军候任参谋总长埃亚勒·扎米尔少将,在该国的新闻频道中表示,在整个2024年的战斗当中,有多达5942个家庭因为这场战争变成了“丧亲家庭”,同时也有超过15000的前线伤兵,被送入后方的医疗体系。
如果这一数据属实,那么光是在2024年,以色列军队在战斗行动当中的伤亡总数,就已经超过了2万人。
似乎从军事学的角度上来说,以军的损失并不算大,但要明确的一点是,本轮巴以冲突并非发生在2024年,而是从2023年就已经开始,且在面对哈马斯方面的突袭之时,以色列军队几乎没有反应。
故而从这一角度上看,算上2023,以及2025这两年,以军在整场战争当中的伤亡数字恐怕将高于3万人,乃至有可能会达到4万人。
相比之下,以色列陆军的总人数也才13万人左右,且还要承担针对阿拉伯国家的防卫任务,即便是3万人的损失,也已经将近达到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而且这还是纯粹的战斗部队,并非随时可以补充的后勤单位。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这个数据当中,以色列军队的阵亡与伤兵比例达到了1比3,这意味着前线以军的救治率极差。因为即便是在2001年之后,在由美军所发起的阿富汗战争当中,阵亡和伤员的比例也才1比9。
这似乎从间接证明,以军的救护水平极其低下,有大量原本可以活下来的伤员生生被拖死在了野战医院。当然,对于以色列政府而言,这些每个月就领2000新谢克尔的“新鲜壮丁”,本身就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国家资源用于医治。同时,这也间接证明了其对手哈马斯在作战能力上的强悍,击杀率已经超过了传统正面战争。
02.以色列谎言已彻底吹不下去了?
实际上,从这场战争开始,以色列方面在媒体上的宣传战就从未有过停歇,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日本军队的“大本营战报”一般,后方“捷报连连”。
例如在去年的八月份,就有一位所谓的以色列军方“匿名高官”声称,以色列军队完全有能力重新攻入加沙地区,但鉴于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已经“基本被消灭”,所以以色列方面也“没有必要”发起军事行动。
但后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实打实地打了这名以军军官的脸,哈马斯在其领导人遭到精准点杀之后,并没有放弃对以色列方面的抵抗行动,战斗依旧在进行当中。如今以色列军方自己公布了伤亡数字,也从侧面证明,先前的铺垫式宣传含有“水分”。
要知道,在去年的8月份,以军公布的阵亡数字是709人,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却突然猛增到了将近6000人,就算哈马斯游击队人人都是电影当中的“终结者”,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数据整整翻了近10倍。
这已经违背了最基本的军事学常识,以色列方面为了战争宣传而编造的谎言,实在令人感到汗颜。如今以军主动揭开“真相”的行为,与“自行打脸”毫无区别。
03.为何会出现如此高的战损比?
另一方面,从军事学的角度上来说,以色列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损失,其根本原因,还是在敌情未能探明的前提之下,为了达成“政治目标”,强行让装甲部队突入陌生地域,随之而来发生的交战必然就是“巷战地狱”。
加上以色列军队虽然号称“短小精干”,但其信息化水平在近20年时间当中,并没有出现质的飞跃,巷战环境下的态势感知能力,依旧和10年前的美军如出一辙,出现巨大损伤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以色列军方在加沙城区的军事行动虽然打着反恐的名义,但由于其军纪长期败坏,让当地的巴勒斯坦民众都感到深恶痛绝。虽然有着三维地图作为支撑,可一旦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中,那就是真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除此之外,拜登时代特意叫停的针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特别是在美国限制出口2000磅航弹之后,以军过去在加沙城惯用的“拆楼”战术开始变得十分稀少,反而更加倾向于派遣步兵进入城区绞肉,必然会出现人力资源上的大量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