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曾经,这句顺口溜是陕西榆林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高耸的山峦难见植被,光秃秃地裸露着;滩涂之地毫无树木的影子,黄沙肆意横行,不仅阻断了河流的清澈,更让当地百姓的农耕生活陷入困境,恶劣的生态给人们的生活蒙上了厚重的阴霾。但坚韧的榆林人民没有屈服,在与风沙的长期较量中,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袭。寒假期间,开心麻花队以“万里风沙横北域,百年征程筑绿洲”为主题回到家乡榆林,深入榆林林业展览馆、波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和小纪汗樟子松种植基地,亲身感受一代代榆林人民用汗水与热血铸就的治沙传奇。




本次寒假实践活动由财管2304党钶滢同学担任负责人,团队由会计2302王丹、造价2301李文雪、造价2301郭梦婷、工程2302郭佳佳、应统2302殷婕5位同学组成,并且邀请了杨岳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小组成员讨论后确定了队伍名称为“开心麻花队”队,活动名称为“万里风沙横北域,百年征程筑绿洲”。





榆林林业展览馆内用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详实的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将榆林人民多年来“南治沙、北治土”的艰辛治沙历程一一呈现。从最初简单的植树固沙,到后来运用科学技术开展综合治沙,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石光银、张应龙等治沙英雄的事迹,被他们不畏艰难、坚守沙漠的精神所打动。展览馆中展示的多种现代治沙技术也让队员们大开眼界,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治沙中的关键作用。




榆林治沙造林走过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心血和汗水浇开了幸福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联合国及美国、俄罗斯、瑞典等30多个国家或组织的官员、专家、学者相继前来考察、访问。1992年8月,在榆林召开了“沙地开发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中外专家盛赞榆林治沙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并称从榆林治沙看到了荒漠化逆转的希望和前景。看到家乡的治沙奇迹引起了世界关注,队员们也深感自豪。


队员们来到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后,被这支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当地妇女组成的队伍深深感动,她们柔弱的身躯里,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扛起了治沙的重任。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进行了参观,感受当年治沙的艰辛过往。在那个物资匮乏、设备简陋的年代,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女兵们就靠自己的双手,一镐一镐地挖坑,一棵一棵地栽树,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每一棵幼苗。在观看中,队员们感受到了前辈们眼中的坚定与自豪,那是对自己付出的肯定,也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如今,曾经的荒沙已变成了绿洲,而女子民兵治沙连的精神,也成为榆林治沙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投身到治沙事业中。




最后,队员们来到了小纪汗樟子松种植基地。到达目的地,眼前广袤无垠的樟子松林便让大家为之震撼。这里的樟子松高大挺拔,枝干粗壮,即使在冬天,樟子松的叶子也没有凋落,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基地工作人员热情地为队员们介绍,樟子松耐旱、耐寒、耐瘠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非常适合在榆林这样的沙地生长。多年来,通过不断引进和培育樟子松,榆林的沙地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为了让队员们更深入地了解基地如何对樟子松林进行检测与保护,工作人员还带领大家亲自参观了检测火灾的机器。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在这片沙土地上植树的不易,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开心麻花队深入线下考察,从展览馆中泛黄的资料,到治沙连前辈们扎根造林的地方,再到樟子松种植基地的葱郁林海,每一处都体现着榆林人民坚韧不拔的治沙精神。如今,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这片土地在生态治理下蓬勃发展。榆林人民用汗水和坚持书写的绿色篇章,正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开心麻花队的队员们将大力发扬家乡的治沙成果,让榆林治沙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传播,激励更多人投身到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共同奏响新时代的绿色赞歌 。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文案:开心麻花队

排版:杨储溪

责任编辑:郝滨桢 侯丹萌 刘心语

审核:杨岳 郝亚杰 鱼莎

商学院商苑传媒新媒体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