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谁?你站在北京长安街上问10个路人,估计有6个人没有听说过,其余3个人说是野鸡大学,只有1个人听说过,指向的还是海关总署对面的社科院本部。所以,你不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很正常。因为它成立大学的时间实在太短,2017年才成立,满打满算才8个年头。



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你在北京地图上找起来也很费劲,即使很多开出租车多年的老司机提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也不一定知道。的哥要么把你拉到建国门,要么把你拉到花家地,他们大概想不到五环之外的房山良乡大学城还有一个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地方所在。

也难怪,每年招生的学生数量不到1500人,其中博士500多,硕士本科生1000多,全部在校学生也就6000多人。单纯从数量上讲,还不如国内一所211大学的一个学院学生多,在招生大跃进、学历大扩容的时代,一个大学维持如此袖珍规模,确实显得很另类。

但是,低调归低调,另类归另类。如提起它的前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或者它的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别是如果你就读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新闻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还不知道社科院的话,你就太孤寥寡闻,或者说你压根就没有进入学术圈的门了。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虽不是985、也不是211,但却是一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无法回避的高校,是“神一般的存在”。你不服,别着急,我慢慢与你说!

典型的黑马股,前途不可限量

都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社科院就是如此。历史上,社科院诞生了若干灿若星河的学术大师,他们或学富五车如吕叔湘,翦伯赞等前辈,或学贯中西如马寅初、冯友兰等先生。他们虽然不叫院士,名气没有那么显赫,但是学部委员的头衔也是含金量十足的。

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最为齐全、学位授权规模最为宏大的大学大概没有人反对,其经济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法学、新闻学等多个专业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专业之一。

大伙听说过《管理世界》没有?没错!就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那本管理学期刊,是为我国管理学唯一“顶级期刊”。而在2024年《管理世界》外审专家中,有30多位来自社科院,这还仅仅只是与高校进行过学术合作,参与过联合研究项目、发表合作论文以及担任高校客座学者的部分青年学者而已。

2025年1月6日,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研究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正式发布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首次纳入排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就表现突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列第九,跻身全国十强行列。

当然,社科院自己锚定的目标远不止于此。要知道,同时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已经排名第三,仅次于清华、北大了。

202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依托社科院的学术力量采取“科教融合”,一下子成立了12个学院,各个学院的一把手院长都由社科院局级所长、知名学者担任,中青年学者成建制调入社科院大学,不拘一格提拔副教授、教授,扩招硕士、博士数量,加强博导与博士的师承制关系,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社科院的资源,进一步提高学术影响力。假以时日,各位一定可以在大学的第一梯队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身影。

大师云集,治学风气良好

作为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第一家研究生院,社科院成立初始就把硕士培养尤其是博士的培养放在头等位置。你能想到吗?很多知名的学部委员、博导、学者把很大部分精力放在所带博士的培养上。

读博士期间社科院必开的一门课叫做《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前沿》,基本上把各个学科的权威博导一网打尽,都安排过来给博士生作讲座。

例如货币理论权威李扬、人口理论权威蔡昉、世界经济权威余永定、张宇燕、李向阳、国际投资权威裴长洪,财税理论权威高培勇、中国古代史的权威卜宪群等都会给博士生上大课。这些学者在台上从古到今,从西到东,从宏观到微观,抑扬顿挫,收放自由,让台下几百学生听得如痴似醉,忘却尘世的烦恼,这就是学术大家的风范!也是社科院大学的独特魅力。

能想到吗?那些名扬天下的学部委员、长城学者、万人领军人才、教授经常会坐2个小时的地铁,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去到良乡大学城给博士生上课。教授们对于授课是极为认真的,上课准备得很充分,课程中经常结合他们的最新课题与研究前沿,结合经济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理论对国内外现状进行点评,并开出救市良方。有的教授偶尔在黑板上推导一个公式出一点小错误,也会重新再推导一次。

有意思的是,社科院对于博士毕业发表文章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不像不少大学非指定几本学术权威刊物发表才算数,这应该就是社科院的一种学术自信。也是,“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有那么多学部委员做博士生导师,还用靠发表论文来证明水平吗?社科院应该是国内最早打破“唯论文论”的高校。

所以一旦考上社科院的博士,你会很享受读博士的过程。上博士的时候同学们更多的精力不用放在为发文章而发文章上,而放在用心阅读文献,用心做科研,用心写博士论文上,这恰恰就是读博士的本源。这也是社科院虽称为“小院”,但是却被誉为“亩产博士最高”的学府的重要原因。

从这里走出的校友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成才率却非常高,社会认可度非常高,很多省委的省长、副省长,很多部委的部长、副部长,很多高校的校长、学科带头人,很多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都曾经在社科院读过博士或者社科院浸泡过。

“无论你过去的学术成就有多高,在社科院,你总能找到自己的短板”,一位入学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学教授曾这样说。是的,在博导面前,读的书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在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量都是九牛一毛,太有限了!

圈子独特,学术资源丰富

作为正部级的社科院,社科院号称“亚洲第一智库”绝非浪得虚名。2018年之前,每年公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社科院要占到差不多50%。

可以说,当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只有社会科学院与非社会科学院之说,因为社科院之后差不多全部的大学,例如北大、人大、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30所高校加起来也赶不上社科院一家机构获得的基金项目多,以至于2018年以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对各单位年度项目申报项目数量进行了限制。即便这样,社科院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率也稳定在20%,依旧是国内第一。

听说过莫干山会议吗?1984年9月3日,《经济学周报》等媒体联合发起了“全国首届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这场会议最终选择在莫干山召开。这次会议上提出的价格双轨制最终得到了最高层的采纳,上升为中央文件,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莫干山会议。

当时会议采用 “以文选人”的传统方式筛选参与对象,从1300份投稿中选了120篇论文,也就是120名作者得以参加莫干山会议。会议分成了价格改革、企业改革、股份经济管理、城市对外开放等八个小组。这其中,李剑阁、楼继伟提出了“小步快调”方案尤为引人注目,这个方案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对比测算,引用了当时非常前沿的经济学观点。

要知道,当时李剑阁、楼继伟等人还只是社科院经济系、数量与技术经济系的2个在读硕士,籍籍无名,其他参会的青年学者要么已经小有名气,要么已经著作颇丰。作为在校学生能参与如此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也只有社科院就读的学生才有这样的机会。要知道,社科院的很多导师的课题本身就是中央、部委带帽下来的,学生读书期间就能够参与事关全局、具有前瞻性的课题。不是学生厉害,而是学校厉害,导师厉害啊!

也正是此次会议上,李剑阁、楼继伟等人的发言引起中央领导的注意,从此进入政坛,成为学者型官员,最后官至财经领域的部级领导,造福一方百姓。

当然,对于众多在读博士来说最诱人的莫过于社科院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学术期刊群,几乎每个所都有一个甚至是多个期刊在本学科中属于“权威核心期刊”的档次,《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文学评论》等等82本权威期刊如雷贯耳。

这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是社会学科中最难发的期刊,没有之一。有数据统计表明,国内名列前10的大学如北大、人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高校,人均年《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数约为0.002,五年论文数约为0.01。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五年北大的100位教师能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篇论文,一年500位教师能发表1篇论文。

退一步讲,别在《中国社会科学》的期刊发论文了,就是能在社科院其他的刊物例如《世界经济》《财贸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能发出来一篇文章,南方不少高校能奖励50万以上的奖金,作者本人可以直接破格提拔为副教授或者教授,可以吃一辈子了。

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社科院读博士,你收获的不只是一个博士学位,还有学术圈子。因为你只要未来在学术圈,只要你未来还要评职称,发学术期刊就是你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而社科院那82本期刊以学术性含量高,社会影响力大而成为难以逾越的珠穆朗玛。

知乎有一位网友这么评价在社科院读博士,“你从社科院毕业,就意味着你的老师是这些刊物的主编和编委,你的同学是这些刊物的编辑,因为很多本院毕业生留下来做编辑,这种优势不是其他学校毕业的人能比的,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而你的任课老师是某个期刊主编副主编,你的期末作业修改修改就能发在权威期刊上(这是我身边很多同学的亲身经历,不是吹牛)而其他高校的教授要发一篇都非常难!”

所以,你还用犹豫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