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及河道河口保护管理规划》批后公布

《三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及河道河口保护管理规划》已经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规定,予以公布。

三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

及河道河口保护管理规划

(公示稿)

一、规划背景与工作范畴

1.1项目背景

三亚河是三亚三大河流之一,是三亚人民的母亲河。河道上游水库是三亚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下游河水与海水自然交换形成湿地生境。三亚河是构成三亚“山-海-河-城”独特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之一。

本规划为加强三亚河的保护与沿线建设管理,改善三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需求下,开展对三亚河全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雨污水管网改造等基础性问题、完善水功能区划和流域治理、规范和引导河流沿线城镇村建设等内容提供有力支撑。

1.2规划范围

本项目以三亚市域界内三亚河流域范围作为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4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的划定,在现行流域边界范围基础上,结合下游城区段最新印发《三亚市雨水和污水专项规划》排水分区,根据城市管网布局,增加了城区段解放路片区、南边海局部区域以及迎宾路半山香榭局部区域。


图1-1 规划范围划定图

1.3规划期限

本项目规划期限近期至2028年,远期至2035年。

1.4工作内容

本项目基于三亚河实际情况,发挥流域生态安全、农业灌溉、城乡景观、产业发展等多元功能,统筹考虑流域生境修复、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与安全韧性、地域特色与文脉、流域游憩系统、生态价值转化等多方面内容。因地制宜,科学运用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手段,对流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结合流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探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产业规划以及项目策划,从流域保护、治理和利用的角度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布局方案,从而有效地保护和科学利用三亚河。

二、规划理念与目标定位

2.1规划理念

流域统筹,系统治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围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推进生活、农业和工业污染治理,落实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等任务。

人水和谐,自然共生。坚持人水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社会建立正确用水观,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修复,持续涵养水源,促进河流休养生息,逐步构建水生态文明。

因地制宜,精细治理。客观系统分析三亚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水资源配置和水生态功能,结合三亚河流域自然禀赋特点,排查重点问题、设计针对性任务措施。

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以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抓手,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科学指导流域产业布局,结合流域生态修复包装EOD项目,从流域保护、治理和利用的角度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布局方案,从而有效地保护和科学利用三亚河。

改革创新,提效增质。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治理手段应用,提高智慧管理水平。研究推出适于海南本地特色的流域创新发展举措,做好三亚样板。

2.2规划目标

构建治水新格局,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

提升全流域治理水平,落实六水共治要求,立足于全流域保护,落实生态修复工作,基于流域保护与治理,构建六水共治新格局。

保护山水人文格局,提升文化底蕴与人居环境:

加强流域“软实力”建设,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立足于对母亲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延续文脉;实现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提升,构建流域山水人文格局。

促进城乡共繁荣,推进流域持续发展:

建立生态与产业转化机制,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城乡、产业联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提升流域竞争力,达成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打造自贸港新名片:

实现流域生态品质优化、文化内涵提升、生机活力再造,让三亚河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三亚城市名片。

2.3规划定位

水清岸绿生态兴:

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系统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三亚河流域“六水共治”,水清岸绿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连山通海润鹿城:

以水为纽带,联系山、海、河、林、田城等资源要素,将三亚河水脉、水文化、地域文化理念融入空间发展联动,构建美好三亚鹿城家园,展示流域内的山、海、河、城多元互动。

三、规划策略与主要内容

3.1总体策略

从三亚河流域问题现状分析与问题研判出发,贯彻问题导向思路,针对性制定一系列解决方案,将“野化、文化、活化”三化策略融入到规划举措中,并对流域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以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推进整个项目落实。

“野化”:针对构建治水新格局,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的目标,凸显自然生态,推进“再野化”,重构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科学处理流域治理与保护,综合提升流域安全与韧性。

“文化”:针对保护山水人文格局,提升文化底蕴与人居环境的目标,把握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流域特色;保护山水格局,提升人居环境,推进文化价值转化进程。

“活化”:针对促进城乡共繁荣,推进流域持续发展目标,利用流域资源建立发展优势,推进城市复兴与乡村振兴进程;建立生态与产业转化机制,推进产业联动、区域联动。


图3-1 总体策略分析图

3.2流域生境修复与功能再造

流域生境修复与功能再造主要通过构建流域生态空间修复体系、挖掘修复空间载体、科学制定修复方式三个层次展开。在国土空间、水系廊道及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上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与功能再造,实现河流从上游到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健康与再野化,构建可持续运行的生态水环境,恢复河流生命系统,让河流自然生长。


图3-2 流域生境修复与功能再造体系

3.2.1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基于河流廊道、斑块、基质、生态节点,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斑块密布、基质连通、廊道贯穿,形成流域生态安全网络。加强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公益林修复,水土流失治理。


图3-3 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示意图

以生态屏障、排水通道、生态廊道、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区域为核心,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保护重要性为依据,构筑“一心、二廊、多带、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心”为北部水源涵养区,建设热带生态公园;“二廊”为山海生态绿廊,包括“凤凰岭-南边岭-鹿回头岭”、“林鼻岭-高岭-马岭”;“多带”为三亚河汤他水、六罗水、半岭水、草蓬水及其他支流水系;“多点”为市级公园、郊野公园、鹿回头风景区及港口、三亚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福岭/岭春岭省级森林公园。


图3-4 流域生态保护格局示意图

3.2.2流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修复

流域国土层面加强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水源地保护,公益林修复,水土流失治理。


图3-5 流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修复示意图

加强生态安全保护:

中部及农田附近地区生态较为脆弱,还未得到保护。规划加强中部及农田附近区域的生态保护。

保护格局、绿色廊道构建:

流域上游以次生林为主,中游以农林用地为主,下游以城市为主,林地边际带、河岸带、城乡边际带等重要生态交错带互联互通。多个生态节点组成流域生态廊道网络骨架。

山林修复水土治理:

优化流域上游现有纯林和低效林,实施林相优化与林分改造。通过建设库滨植被带、自然湿地、退果还林、陆域生态隔离等手段,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入库污染。

3.2.3流域水系廊道生态功能再造

包括自然河道及湿地修复,河流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护坡/植被缓冲带修复。


图3-6 流域水系廊道生态功能再造示意图

自然河道及湿地修复:

部分地区河流渠化,规划考虑恢复其原有的自然形态,同时开展退塘还林还湿,恢复湿地生境退化区域。

河流廊道连通性修复:

河流中游与城镇交界区域破碎化严重,可通过廊道的构建、斑块的补足等手段加强整体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实现区域水系互联互通,提高水系流动性、连通性、安全性,恢复河流水系廊道。

生态护坡/缓冲带修复:

部分地区驳岸不够生态,人工驳岸或硬质驳岸较多,不利于河道生态发展,需恢复自然生态驳岸,营造多样的植被缓冲带。

3.2.4流域生物多样性恢复

营造湿地生境,构建鸟类迁徙通道,加强红树林的保护及修复,实现河口区域的鱼类洄游联通。


图3-7 流域生物多样性恢复示意图

鱼类洄游联通:

在河海交接的区域规划鱼类洄游路径及通行区域,实现鱼类栖息地的恢复,提高鱼类多样性。规划入海口处鱼类洄游路径及通行区域,实现海河交接处的鱼类栖息地恢复。

红树林保护修复:

下游红树林受损严重,应加强保护及修复,恢复河流多样生境。海南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新增区域共记录到省级保护植物11种。其中,卤蕨科卤蕨,海桑科海桑,红树科正红树、红海榄、木榄、秋茄为红树林植物。

湿地生境及栖息地恢复:

汤他水、六罗水及半岭水中游区段进行湿地恢复,增加本土野生植物种类,营造自然生境。规划生物沿河流及山体的迁移廊道,为动物提供活动及栖息的家园。加强河道与周边用地之间的联系,恢复自然河道,植入游憩步道、营造湿地景观,带动鸟类及生物栖息地的构建。

3.3水污染分区管控与分类治理

水污染治理思路与对策:对症下药,净化水质。按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理念,以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为防治核心,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加强对流域主要污染源点、面源污染的控制,通过分段识别、分区谋划、分类整治、系统治理的手段,系统化改善三亚河水环境质量。

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污染情况:污染程度不大,存在局部农业面源污染。

目标水质:III类、II类

整治措施:严格保护为主,退果还林为辅,严格控制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除严格保护管控外,重点针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芒果地开展分段退果还林工作。

中游:热带农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污染情况:污染程度偏大,以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为主。

目标水质:IV类、III类

整治措施: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与监测,推广高新绿地施肥技术;完善农村污水排放管网与设施系统,建设植被缓冲带。

下游:旅游与城镇发展生态功能区

污染情况:雨季污染较为严重,整体以生活点源污染、溢流污染及城市径流污染为主。

目标水质:近期IV类,远期IV类、III类

整治措施:开展重点片区管网提质增效工作,提高污水收集率,构建末端溢流污染调蓄体系,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保护利用:保护中开发,以水环境、红树林生态保护为根本,根据水上旅游开发需求,局部开展清淤工作。

河道河口:以船舶污染为主,加强船舶污染监控管理,构建船舶港口污染防控体系。


图3-8 水污染分区管控与分类治理体系

3.3.1中上游农业面源管控

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系统。流域汤他水、六罗水、半岭水和草蓬水等主要水系的上游以农田和果林地等农用地为主,针对中上游园地果林开展园地果园药肥双减、林下生草,建立绿色缓冲带;重点针对中游妙林、水蛟、风门田洋、新开田山塘下游、保引村等灌溉农田面源污染,利用面源汇流区域地势平坦且现状存在坑塘的地势特点,构建节点型沟渠-塘-湿地处理系统,经滨岸缓冲带、消落带进一步净化后进入河道。

(1)园地果园面源污染控制

按照“源头控制-过程消减-末端治理”总体思路,通过药肥双减、林下生草、固废回收、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水库及河道周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从化肥农药减量、林下生草建立缓冲带、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面源污染监测、培训宣传执法监管等方面开展流域园地果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2)灌溉耕地面源污染控制

规划梳理径流通道串联现状坑塘,形成净化面源污染的设施,在主要农田径流末端设置生态湿地/氧化塘,进一步调蓄水量、净化水质。重点针对流域中上游约1900公顷重点灌区,灌渠竖向末端构建调蓄净化湿塘/氧化塘,净化灌溉水污染,规划疏通自然净化湿塘59.6公顷,改造生态沟渠长度23.8公里、建设调蓄净化湿塘系统面积19.4公顷。设置主要灌渠出口水质监测,控制主要农业面源污染区域入河污染总量。

3.3.2下游生活点源污染综合治理

阶段一:下游生活点源、溢流污染及城镇径流污染是其主要污染源。结合污水检查浓度及管网排查成果,重点针对普查流域现存约1500个市政错接点、混接点开展分类整治,减少溢流污染。针对混错接末端污染相对严重的抱坡溪周边、新城、河东、河西等7个低浓度片区开展排水管网提质增效。

阶段二:开展源头小区管网排查,开展管网排查中存在小区室外管网合流、阳台雨落管合流、混接、错接源头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现在从源头到中途到末端实现全面分流。同时针对局部保留合流制区域构建流域末端溢流污染调蓄系统,规划羊栏片区、南边海等片区新增1.60万立方米调蓄设施,可实现溢流污染削减80%。


图3-9 流域下游提质增效主要措施规划图

3.3.3下游面源径流污染控制

系统化全流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下游城区面源污染控制实现近期45%,远期50%。构建海绵型社区-海绵型道路广场-生态岸线湿地体系,净化雨水,减少面源污染。对于尚未启动建设,用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可充分进行海绵设施布局,重点针对流域内抱坡、槟榔河、东岸片区、海罗、月川、临春新建片区。充分进行海绵设施布局,在源头、中途、末端分阶段设置传输蓄滞、净化、渗透等多种海绵设施,结合地形改造实现片区滞蓄净化与削峰减峰,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净化与利用。


图3-10 海绵城市面源污染削减近期规划建设分布图

3.3.4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优化

(1)污水处理系统完善

完善流域内污水管网系统及污水处理体系。流域内规划新建新城水质净化厂三期(设计规模2万吨/天)、南岛高峰水质净化厂(近期0.5万吨/天、远期3万吨/天)、清流园水质净化厂(近期5万吨/天、远期10万吨/天),结合提质增效及CSO调蓄解决雨季泵站溢流问题,远期规划新增凤凰水质净化厂,满足雨季污水系统运行。

(2)农村直排污水治理

按照“城旁接管、就近联建、独建补全”的原则,重点对15处三亚河沿线农村居民非法排放口采取封堵的措施,将雨水、污水分别接入市政雨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对抱坡上游部分周边无市政管网的棚户区,近期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待后期地块开发后再根据规划调整进行建设。

(3)农村污水收集完善

根据农村类型,按欠发达、较发达、发达、新农村分类整治,一村一策,针对取消棚改的六香村、妙山村、官长村、下恶村、上恶村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达标排放附近农田或槟榔地;针对尚无污水设施的南岛居、南新居部分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图3-11 三亚河流域污水系统完善规划图

3.3.5河道内源污染治理与控制

(1)河道清淤

结合旅游开发通航需求及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开展清淤疏浚工作,清除受污染水体沉积底泥,重点对中上游水系开展清淤疏浚,整体清淤预计不低于120万m3。

(2)植被缓冲带及生态护坡改造

重点针对机场排沟、汤他水、六罗水、半岭水、东西河局部河道开展生态护坡改造,针对退化、杂乱岸段增加开展植被缓冲带修复措施。

(3)两岸垃圾清理

定时清理城市水体沿岸垃圾临时堆放点。

(4)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

对城市水体水生植物和岸带植物的季节性收割、季节性落叶及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

3.3.6监测管控体系完善

结合全市排水管网普查工作,正开展在智慧水务平台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全市排水信息化调度系统,实现设施管理、养护管理、规划管理、工程建设、运行监管、防汛应急等业务信息化。

搭建供排水一体化调度信息系统,以监测物联网、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为依托。同时根据海南省智慧水网信息平台整体规划的总体目标、整体框架、建设任务等内容,完成与省水务厅智慧水网信息平台(一期)的衔接配合。补充完善流域主要水系水文监测点8个、水质监测点9个、农业灌溉出口监测点9个及沉积物监测点位8个。

3.4水资源与水安全韧性构建

规划针对水资源与水安全的主要问题,分别构建流域水资源利用、防洪提升、排涝治理的体系,以系统化的治理措施,把三亚河打造成为一条生态安全的韧性之河。


图3-12 水资源与水安全韧性体系

3.4.1水资源利用

(1)加强水资源调配

近期通过西水中调,由西部大隆水库原水引入水源池水库,增加西部向中部调水量,保证水资源分配的空间均衡性。在中部水厂一期(20万t/d)通水后,荔枝沟水厂将退出服务、金鸡岭水厂将适当调整供水量,以降低水源池水库、福万水库供水量,提高三亚河生态流量的保障水平。

远期依托昌化江的乐亚水资源配置体系,大隆水库将获得到充足的水量补充,伴随着中部水厂规模进一步扩大,水库供水能力将充分发挥,远期中部水厂2030年需扩建至40万t/d,远期扩建至60万t/d,确保供水能力。

(2)河流生态补水策略

三亚西河:西水中调后,福万水库、水源池水库可为河道提供生态补水。汤他水库为汤他水补充生态用水不少于5.8万m3/d,福万水库和水源池水库为六罗水补充生态用水量不少于8.0万m3/d,新建抱坡水质净化厂处理厂提供六罗水部分补水3.0万m3/d。利用新城水质净化厂及规划凤凰水质净化厂通过中水管网对机场排沟旱季补水0.6万m3/d。

三亚东河:利用半岭水库、荔枝沟水质净化厂尾水向半岭水中上游补水,同时半岭水库补水抱坡溪1.0万m3/d,通过泵站将尾水提升至半岭水中上游,同时通过中水管网提供抱坡溪上游生态补水1.36万m3/d。

(3)水资源体系完善

雨水回用:依托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相关制度和节水“三同时”管理制度促进雨水蓄水设施的建设;小区及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补水、高尔夫球场人工湖补水等,近期实现下游建成区5%雨水资源化利用。

节约用水:强化节水管理、加强管网改造建设、推进节水型载体创建、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推进节水型卫生器具更换、加强企业内部节水管理、节水技改,宣传推广。

农村农场饮用水系统完善:针对中上游农村农场,结合计划实施农垦南岛、南新居饮水安全工程、饮用水管网健全工程,完善流域中上游农村农场饮用水系统,提高村民供水保障。

灌渠改造:针对羊栏、妙林、水蛟、南岛田洋等田洋,开展灌渠现代化渠系改造,完善灌区灌溉体系,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至2025年,提升至0.62。


图3-13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水规划图

3.4.2防洪排涝能力提升

流域洪涝防治对策,规划筛选流域内具有雨洪调蓄功能的水库、河流、坑塘、湿地等水系,识别洪涝过程所需的缓冲范围,构建“上截”“中蓄”“下排”洪涝蓄排体系,以4个主要水库28个重要调蓄水体坑塘、26条主要排水通道、6个子流域分区,构建三亚河流域“点、线、面”的蓄排体系。


图3-14 流域洪涝防治体系

按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蓄泄兼施”的防洪方针,在现状防洪排涝体系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流域水灾害防治的薄弱环节,采取河道整治、增设滞蓄区、水系连通等有效工程措施,并配合非工程措施,建立完善的防洪排涝系统,确保达到防洪标准要求,有效防御流域常规及超标准的洪涝灾害,提高三亚河流域防洪防潮能力及内河行洪排涝能力。最终,基本实现三亚河流域“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妥善处置超标准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的目标。

(1)防洪能力提升

构建中上游洪水消落带、提升风险河段防洪能力,加强未建区域竖向洪涝风险管控。分析设计洪水位与两岸标高关系,分析洪水淹没区域风险,中上游生态保留区,规划预留洪水消落带,营造韧性洪水消落带,利用洪水消落带,形成生态化旱涝调节系统,中游针对洪涝风险城市建设开发河段提升汤他水下游、东河上游及半岭水防洪能力,对规划待建新建区及棚户区改造在后续建设开发过程中提供竖向管控依据。


图3-15 流域防洪能力提升规划图

(2)上截:山水截流、分区优化

现有水库潜力挖掘,构建智慧水务管控系统,优化水库调度方案,承担部分洪水滞蓄。“高水高排,分区优化”,针对三亚河流域下游城区周边山洪入城导致内涝问题,针对凤凰岭、鹿回头、狗岭、金鸡岭、抱坡山、海螺岭开展截洪沟、生态沟建设,构建高水通道。新建水系10.4km,新建生态截洪通道16.8km,拓宽水系12.4km,新建排涝箱涵6.7km。


图3-16 下游城区山水积水点高水高排主要通道构建图

(3)中蓄:构建“4”+“28”蓝绿空间调蓄体系

分析区域雨洪安全格局,结合现状湿地与洼地,增设蓄滞洪区,拦蓄洪水,错峰下泄,减轻下游河道行洪压力。构建4个主要调蓄水库,28个主要调蓄坑塘水体的调蓄主体系,166公顷潜在调蓄湿地,规划重点保留管控20个坑塘水系,重点增设8个调蓄洼地水体。

雨水源头减排,海绵城市建设管控。结合城建计划,规划近期建设三亚河流域下游城区125个海绵城市源头减排地块,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管控建设,近期至2025年实现下游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5%目标,实现30mm降雨源头削峰调蓄,远期实现70%径流控制目标。


图3-17 流域调蓄空间体系构建

(4)下排:

①完善雨水管渠建设,提高管网排放能力

结合城市新区开发以及道路建设完善管网系统,重点完善中央总部经济开发区、抱坡等片区雨水管网系统。改造雨水积涝点周边设计重现期小于1年一遇的雨水管渠,改造位于设计洪水位以下重现期小于1年一遇的雨水管道,保障管网排水能力不低于3年一遇。

②改造积涝田洋灌渠,提升农田防涝能力

针对羊栏田洋,结合灌溉与排涝需求,新建干、支排沟,改造田洋约60公顷。针对水蛟、妙林田洋,结合排涝需求,改造现状斗排沟坡降,调整排水竖向,构建支排沟-主排沟-汤他水重力流排水路径。针对南岛田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干、支排沟,改造田洋约160公顷。

③修复自然河流水系廊道,完善行泄通道

修复水系河流行泄廊道,重点针对现状狭窄、淤积被侵占的河道,拓宽汤他水下游、东河中段、半岭水。加强东岸湿地-三亚东河、抱坡溪上游与上游片区、海螺虎豹岭至三亚东河、三亚湾路与海岸绿道等区域水系连通与径流主通道建设,防洪疏导、丰枯互补,调节水系之间水资源空间配置,增强行泄能力。新建海螺、抱坡溪上游、下洋田生态水系,增强片区洪涝行泄能力。

3.5地域特色挖掘与文脉传承

三亚河流域在历史文化脉络上,呈现出黎、汉、疍、回、苗等多民族、族群融合的文化演进特征。在历史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上游的黎族依山而居刀耕火种文化,中游黎汉农耕形成的稻作文化,下游多民族沿海而形成的海洋文化三个鲜明的民族文化片区。将流域文化提炼为农业聚落、人文景观、历史地标这三类文化要素类型,在流域空间上落位为十类典型的文化载体,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图3-18 流域重要节点文化梳理与活化利用指引体系

3.5.1上游片区:黎族聚落-山岭-水库

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和聚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建设黎族特色旅游村落,促进文化传承。加强对山水格局的保护与构建,保护三亚流域枕山面水的地理格局。

3.5.2中游片区:多元聚落-稻作-人文景观

恢复历史陂塘与稻作文化,重塑山-水-田-林-村的自然生态格局。加强对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带动周围传统聚落文化价值提升。

3.5.3下游片区:现代城市-河口-人文遗存

激发民间文化遗存的空间活力,提升多元民族文化的宣传和继承。重塑重要历史地标的特征场景,节点再造促进流域特色文脉传承。

3.6区域游憩系统完善与提升

流域区域游憩系统的完善与提升从流域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空间属性来协同推进,以“山水林田湖草湿”为本底,以三亚河文化为内核,以城乡共融为景区、以三亚河绿道为脉络,以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为特色,塑造“山、水、田、城”和谐共融的总体格局。同时重点营造林鼻岭-马岭、凤凰岭-南边岭-鹿回头岭两条重要山海通廊,作为流域重要的自然生态廊道;提升三亚河东西两河及汤他水、六罗水、半岭水、草蓬水四水滨水景观,塑造多样水体形态,强化丰富临水亲水体验;重点营造流域内水蛟-妙林的农田大地景观,强化郊野稻田景观;重点打造三亚河流域滨水绿道,沿三亚河、临春河、半岭水、汤他水、草蓬水布局,覆盖城乡人口密集区,加强城乡联系,以满足市民和游客的游憩需求和提供生态廊道。绿道为脉,串联东岸湿地公园、红树林公园、白鹭公园、丰兴隆公园、鹿回头广场、凤凰岭、金鸡岭、临春岭等重要节点和北部山林乡村和田洋景观,加强城乡与流域水系之间的联系,成网成片打造通山达海的休闲活力绿道,丰富流域水陆景观体验。构筑“望山、见水、营田、亮城”生态共同体,打造流域“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流域魅力景观体系。

3.6.1确定流域滨水景观研究范围

滨水景观研究范围依据流域河流治导线、河流蓝线及三亚河湿地公园范围,结合流域河口段、城市段和郊野段河流的特性,城市段滨水景观研究范围在现有水系治导线外延最近一个街区,郊野段滨水景观研究范围在现有水系治导线外延100米,河口段滨水景观研究范围在现有水系治导线外延200米,并依据流域范围线进行修正,水库管控范围依据蓝线和湿地范围线根据从严管控原则来划定。


图3-19 三亚河流域滨水研究范围

3.6.2构建流域绿道网络

绿道选线应根据《三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三区三线相关规定,禁止利用基本农田、一般耕地、Ⅰ级保护林地、水库水面、铁路用地、特殊用地等用地类型,为保证绿道网络的连通性,确需穿过上述用地类型时,仅允许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临时借道现状道路,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扩建。尽可能利用Ⅳ级保护林地、园地、控规绿地等用地类型。同时应与水利、林业、农业、超级绿道等专项规划衔接,以明确绿道线路和控制范围,确保绿道网络建设的可实施性。

根据绿道的空间分布分别打造林田绿道、滨河绿道、滨海绿道和都市绿道,构建流域绿道网,总长为170.67公里。其中林田绿道穿行于城市郊野公园、乡村田园林带以及浅山森林,串联三亚特色乡土景观,展示丰饶之美,绿道长69.52公里。滨河绿道串联流域内两河四水及其支流水渠,以及河流上游水库和沿线湿地坑塘资源,绿道长72.13公里。滨海绿道依托滨海沙滩林带、港口码头与红树林湿地,串联三亚湾公共海滩,绿道长11.09公里。都市绿道沿城市道路、旅游公路沿线绿地布局或局部借用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主要起到滨河、滨海、林田绿道的连接作用,绿道长17.93公里。


图3-20 三亚河流域绿道网络图

3.6.3构建流域生态景观格局

以野化、文化、活化为策略,统筹山水林田河库海湿地资源,构建三亚河流域水绿融合的“一网、六片、多廊、多点”生态景观格局。

一网:贯通水陆的流域慢行绿网

六片:根据流域景观资源特征,依托流域的上中下游,划分流域景观区段和类型:

生态山水景观区:水库以上,景观以水源涵养、固土保水为主;

林水修复景观区:水库至绕城高速,景观以林水共融、增林扩绿为主;

乡野田园景观区:高速至环岛高铁段,景观体现田水共生、生态共融特色;

湿地休闲景观区:月川桥、丰兴隆桥至环岛高铁段,景观以水岸休闲度假为主;

城市生活景观区:月川桥至三亚大桥、潮见桥段,景观突出红树林绿影婆娑、城市滨水活力空间体验为主;

活力港口景观区:三亚大桥、潮见桥至入海口段,景观以海港特色、活力动感为主。

多廊:三亚东西河形成的多条水系廊道。

多点:野化、文化、活化的特色景观节点。


图3-21 三亚河流域景观格局图

3.6.4营造流域特色景点

特色景观传承流域文化特色,借助乡村旅游资源,在保护生态基质的前提下打造东西向热带田园-美丽乡村体验带及山地果林游憩带。以绿道发展为契机,充分挖掘乡村、山林旅游资源;依托汤他水、六罗水和半岭水三大水系建立南北向三大滨河绿道,流域沿水系重点打造流域十二大特色景点,分别为红林飞鸟来塑造咸淡水之间的动物家园景观;阡陌平原来表达流域内纵横交错的田园阡陌宛如幅幅图画镶嵌在大地上的特色景观,城郭隐村来表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乡村景观;青山郁林来表达郁郁葱葱的山林自然景观;碧谷金田来表达山谷环抱的田园牧歌景观;果林飘香来表达热带瓜果飘香时节的丰收景观;高山平湖来表达青山隐隐,山水相映,犹如瑶池仙境的湖光山色景观;落笔乡野来表达以清朝的崖州八景中落笔凌空景观,结合乡野田园景观;都市绿带来表达城市中的公园、湿地等绿野仙踪;活力长廊来表达三亚河畔的水上乐园景观;文化名村来表达黎族村庄的人间烟火气景观;天池风光来表达清冷的镜湖秋月景观。深入挖掘流域文化资源,营造特色景点,实现诗意栖居、自由旅行的美好生活,丰富水陆游憩体验。


图3-22 三亚河流域特色景点规划图

3.6.5流域景观节点选取与景观规划布局

依托流域滨水空间、公园绿地、绿道网等流域主要景观要素,以野化、文化、活化为景观策略,结合驿站布局,选取7个子流域具有典型河流段特色的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规划,分别为南岛生态修复景观节点、水蛟郊野稻田景观节点、槟榔河郊野公园节点、净心谷康养景观节点、海罗古驿文化景观节点、草蓬黎村文化景观节点、南丁体育公园景观节点,具体景观规划布局如下图所示。


图3-23 三亚河流域景观总平面图

3.6.6流域景观节点详细设计

本部分节选取流域典型景观节点设计,以海罗古驿文化景观节点为例。

总体策略:传承古驿文化,重现多银桥、山口桥等古驿桥,通过滨水绿道串联游、玩、憩的空间形态。以微湿地、亲水平台、河流浅滩等亲水空间营造,打造可感、可观、可玩的野趣自然乐园。

文化:古驿文化传承。传承三亚河流域古驿文化,将多银桥、山口桥等古驿桥重现,并以景墙作为古驿文化展示载体,让市民和游客在游赏和通行的过程中,体味琼崖古道魅力。

活化:亲水空间营造。充分考虑周边村落及未来用地规划的环境与使用需求,以流域滨水空间的景观提升为重点,形成城-水-村的景观过渡。其中滨水保留并整理现有护坡及植被。驳岸绿化以湿地植物为主,保留生态景观修复功能的同时设置亲水栈道及钓鱼台、观鸟亭、亲水阶梯等设施,增强人与水的互动性和联结。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露营、野餐等休闲娱乐活动所需场地。

野化:打造自然生境。以多样生境营造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滩地,通过土方的调整,打造溪流、草泽、筑岛、洼塘、花海等不同的水岸空间,为底栖类、鱼类、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移廊道。

3.6.7流域夜景照明提升

流域夜景照明结合使用和视看频率,并结合滨水岸线的情况,重点提升三亚大桥、新风桥、临春桥、潮见桥、情人桥六个重要节点,同时对三亚西河的三亚大桥至新风桥段的夜景照明进行景观提升。“落实暗夜保护,引领夜间的生态修复与暗夜经济”。流域规划“一环四带多廊多节点”。其中“一环”为榆亚路-解放路-迎宾路-凤凰路形成的 动态夜景环;四带为沿河岸4条红树林暗夜保护形成的梦幻星空带;多廊是由流域内道路主干道、次干道等多条道路形成的多条夜景廊道;多节点主要结合流域内的重要城市地标、桥梁等形成的重要夜景节点。


图3-24 三亚河流域夜景规划图

3.7河口保护与利用

3.7.1河口绿地系统整合与交通组织

生态岸线重建:重构串联河道、包融海洋、山丘和城市等多元环境的整体复合系统。

修复滨水生态绿带:建造绿色的、可持续性的生态驳岸,提升滨水地区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与岸线共生。

交通组织:打造“海河联动、陆岛相连”的水上旅游服务格局。


图3-25 河口绿道与交通组织示意图

3.7.2河口污染防治

(1)河口码头岸线污染防治

河口岸线整治:推进入海口港口岸线整治与复绿工作,减少垃圾、面源入河。

截污清污:加强船舶管理,提高船只进入停靠的门槛要求,减少油污泄漏;建立海上环卫制度,要实现港口、河流入海口和近海海洋垃圾治理常态化,清理水上油污及污染杂物,保障码头清洁。

开展监测:重点加强游船、作业排放监测,对主要污染物进行实时、连续监测。

加强监管:构建河口码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从内部管理、职业健康、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与社会监督等方面,完善河口码头污染管理体系。

(2)河口点源面源污染治理

河口污水系统完善:开展河口区域污水管网整治与修复,针对破损管网、瓶颈管网、错接混接点开展片区提质增效,开展河口源头小区管网排查与雨污分流改造,实现源头到市政的分流,通过普查管网数据梳理重点开展河口区域105个错接混接点位改造,提高污水集中收集率。

河口渔村溢流污染治理:重点针对渔村渔区38公顷溢流污染进行管控,末端规划建设南边海渔村CSO调蓄池5500立方米。

河口码头面源污染控制:河口码头区域由于游客聚集,人流量大,路面径流污染较为严重,重点针对20.9公顷码头临河区域开展面源污染管控,由码头管理单位负责径流污染管控,沿河建设截流沟收集径流初期雨水进行调蓄净化管控。

河口清污分流及积水治理:构建两条山水通道,实现河口渔村区域清污分流,消除河口南边海历史积水问题。


图3-26 三亚河河口点、面源污染治理规划图

3.7.3河口节点设计

(1)总体策略

修复滨水绿带,恢复红树林生境,加强滨水绿廊的连续性,在不改变现有海岸线的基础上恢复河口的半自然滨水驳岸,打造生态韧性河口。提升原有文化节点,构建滨海活力绿带,促进城市与岸线共生。

(2)入海口处以半自然+半人工的方式营造连续性的滨海带状绿地

滨海驳岸长期受海水的冲刷,更需加强韧性景观的构建。以近自然的曲线形态打造滨水生态驳岸,局部自然草坡入水,种植红树。岸上植入连续的滨水步道,局部加设亲水平台可供人停留休息。重要节点处设计开放性广场及餐饮等功能性建筑,带动南侧渔村及周边居民进行日常活动,提升城市活力。


图3-27 三亚河河口入海口处设计图

(3)近海口处恢复滨水绿带+营建户外休闲空间

近海口处恢复自然驳岸,恢复连续的带状滨水绿地,滨河区构建纵向步道及亲水平台,同时增加横向的步道加强绿地与南侧渔村的联系。带状绿地中植入运动场地、户外娱乐等休闲活动空间,局部地势较低的区域恢复水塘,增加居民参与和游赏功能。


图3-28 三亚河河口近海口处设计图

(4)恢复周边红树林生境+延伸带状绿地

三亚河西侧根据现有的带状绿地进行伸展,形成完整的滨水步行系统,打通城市内部与河口的联系,提升游览体验。三亚河东侧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为洄游鱼类、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自然的生境,东侧步道选用火山石等具有净化、吸附的生态材料,减少人工化的设施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3.8生态价值转化与高质量发展

以流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构建流域空间保护与利用新格局,结合土地整治中的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低效建设用地腾退等举措,合理策划引导流域产业发展,科学包装EOD项目,促进流域生态价值转化。


图3-29 流域生态价值转化体系

3.8.1流域土地综合整治

识别流域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山、水、林、田、河、海、城、村”等要素入手,提出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目标,构建流域开发利用保护总体格局,谋划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区域发展策略,分要素设置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实施保障措施。

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范围为中游及上游地区,分为汤他水、六罗水、半岭水和草蓬水四个子流域,南侧为城镇开发区,不列入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内。整治范围总面积276.60平方公里,整治项目总规模21.18平方公里,生态修复类项目总面积19.37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拟选址面积57.49公顷,预留流域旅游驿站建设用地指标0.62公顷。


图3-30 流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图

3.8.2流域产业发展

基于三亚河流域现状研究与产业特点,综合考虑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要素,促进当前产业体系转型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掘水文化、水景观的作用,对产业未来发展进行赋能提升。综合考虑三亚河本底生态条件、文化底蕴、产业资源禀赋,结合六水共治等方面,贯彻“野化、文化、活化”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流域野化空间,挖掘文化要素,推进产业活化发展。

结合三调、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控规、村规等规划成果,充分利用小流域单元生态修复奖励建设用地指标,落实产业布局。重点围绕高生态价值潜力的滨水空间,考虑上位与相关规划中的产业指导要求、地缘区位优势、区域资源与产业基础、旅游驿站等服务设施,科学策划产业项目,合理布局产业落位。综合考虑四个子流域情况,结合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空间,于汤他水流域落位建设用地18.01公顷(270亩),六罗水流域落位建设用地6.22公顷(93.3亩),半岭水流域落位建设用地9.45公顷(141.75亩),草蓬水流域落位建设用地22.67公顷(340.05亩)。共计落位建设用地56.35公顷,剩余0.62公顷指标预留用于流域产业区外驿站建设。


图3-31 流域产业布局示意图

四、规划实施保障

4.1重点实施项目库

统筹考虑规划项目实施的必要性、紧迫性,结合投融资渠道,优先推进解决流域重点问题的重大项目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规划从流域生境修复与功能再造、水污染分区管控与分类治理、水资源与安全韧性构建、地域文化与景观完善提升、产业发展等几方面深入研究,精心规划,布局近期政府投资项目23个,共22.66亿元,近期社会投资项目11个,共30.26亿元;远期政府投资项目27个,共37.99亿元;远期社会投资项目4个,共13.88亿元。近期远期投资合计104.79亿元。其中,近期项目包括流域生境修复与功能再造项目5个,水污染分区管控与分类治理项目5个,水资源与安全韧性构建项目9个,地域文化与景观完善提升项目4个。

4.2实施保障制度

(1)组织保障

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有力有序推进规划任务的落实,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将规划任务纳入三亚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加快防洪排涝、供水节水、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项目建设,具体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2)资金保障

规划建设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在努力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投资渠道,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机制创新、现有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生态导向开发模式等,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使工程建设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

(3)规划保障

三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利用及河道河口保护管理规划是流域治理与利用、保护和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提出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必须严格执行。应将流域综合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做好协调和监督工作,使各类工程建设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要求。

(4)法制保障

建立健全包含河道河口管理的流域综合管理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将流域治理、利用、保护与管理纳入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全面落实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涉水工程建设方案审批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洪水管理制度、以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为重点的水资源调度制度等。加强水政监察队伍能力建设,完善执法责任制,逐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5)宣传教育

加强政策法规和规划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措施,以各种形式开展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三亚河流域在三亚市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定期发布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公报,通告流域的水质、水量等有关情况,公开有关管理程序、决策,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参加管理和监督提供必要条件。





来源: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辑:陈美莹

审核:向顺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