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进一步宣传河湖长制及幸福河湖建设成效,水利部组织筛选出24个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其中,福建2个案例入选。

漳州九十九湾溪——河长兰万安


九十九湾响水桥段

九十九湾溪流域面积98.1平方千米,干流总长21千米,由北往南贯穿漳州市主城区,连通九龙江北、西溪,西连三湘江引水泵站,东接西溪桥闸,其间串联湘桥湖、上美湖、碧湖生态园、西院湖生态园等蓄滞洪区,形成“一湾穿城,两溪环抱”的格局,称为九十九湾。随着经济发展,废水直排、面源污染、管理不善等导致九十九湾溪流域生态日渐萎靡。


湘桥湖

近年来,漳州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河流系统治理,昔日“臭水沟”逐渐转化为城区“幸福河”。

打造安澜连通水系,筑牢水安全。紧盯“活水之道”,通过生态引水、增加排涝渠道、蓄滞洪区等方式,形成上可调、中可蓄、下可泄的大水网格局。综合整治梧店支渠,打通东坂连接渠与碧湖卡口,进一步提高联排联调能力,保障流域防洪排涝安全。

拓展幸福亲水空间,改善水环境。开展“水美”工程建设,通过治“污”净“水”,拆“违”植“绿”、引“湖”拓“河”、建“廊”插“花”,持续改善提升流域水质,恢复沿岸生态环境。

优化人水和谐系统,修复水生态。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通过实施浦口支渠生态补水工程、生态鱼巢改造、鱼类增殖放流,促进区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有效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实现“有河有水、有草有鱼、人水和谐”。

提升智慧管护体系,强化水管护。建设河湖长智慧平台、数字孪生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等,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探索建立“看水一张网、治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兴水一盘棋”的数字化智慧水务管理体系,形成标准化河湖日常监管长效机制。

赓续传承历史文脉,弘扬水文化。开展水利遗产普查调查工作和河源文化溯源行动,建立水利遗产名录库,编纂河源文化册,深挖龙舟传统、水神崇拜以及朱熹、陈淳等滨水文化,打造一批具有“烟火气、古早味、文艺范”的景点,唤起群众乡愁记忆。

坚持保护发展并重,激活水经济。坚持生态引领示范带动,高效益发展河湖经济。建设了富有闽南文化气息的“闽南水乡”示范段,吸引了近百家企业入驻,成为市区重要的商业街区、夜间经济聚集带和游客打卡地,带动本地居民增收,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气聚集。


九十九湾下尾张桥下游侧(村庙)清淤后

昔日“臭水沟”蜕变为城区“幸福河”有哪些经验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共兴共荣。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打造独具漳州魅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治理样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两手齐抓、共治共享。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持续擦亮生态河道新品牌,充分考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将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转化为深具潜力的城乡绿色发展增长极,让生态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亮底色。

坚持改革创新、共创共进。聚焦数字孪生,从“治水”到“智水”,从河湖长制“1.0”到“3.0”时代,探索建立“幸福河湖数字孪生系统”,使九十九湾连通水系河湖管护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坚持联动推进、共融共赢。抢抓幸福河湖建设机遇,统筹系统治理,依靠多领域、多部门和多要素的治理合力,齐抓共管,不断盘活流域资源,共同协作、互为补充。

莆田木兰溪——河长朱正扬


木兰陂

木兰溪发源于戴云山脉,自西向东贯穿莆田全境,最后流入兴化湾,长103千米,流域面积1839平方千米,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历史上,木兰溪流域面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承载压力大等考验。25年来,莆田坚持“四水四定”、绿色低碳,以木兰溪综合治理统揽莆田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的生态带、文化带、健康带、产业带、创新带建设,重塑荔林水乡风貌,木兰溪获评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


壶山兰水

从“水患之河”到“最美家乡河”,木兰溪做了什么?

创新赋能,打造河湖长制工作样板。多元共治。创建“党政双河长带头治、人大政协联动督、纪检监察专项巡、民间力量合力护”多元护河体系,设立流域双河长、河长日,创新“周月季年”调度机制。多维监管。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线和分区规划,构建“岸查、天巡、点测、网管”监控体系,每年线上流转问题约2万个,做到“监测吹哨、管养报到”。多域跨界。成立生态河湖研究院、幸福河湖促进会,研制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等省级地方标准,健全跨部门、区域联动联防机制,协同破解河湖难题。

全域统筹,打造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河流。规划引领。完善流域系统治理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保护,一体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产业的流域综合治理新格局。条例统领。实施流域保护条例、生态补偿等机制,推行生态保护、治理、修复、法治、科技“五道防线”,统筹解决流域水问题。系统治理。成立流域中心,推动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2023年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莆田市先后获评水生态文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等国家级试点城市。

绿色发展,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宜居。实施“生态+”,通水上巴士,建绿色廊道,保护65平方千米城市生态绿心,推动城市更新。文脉传承。创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省级及以上水文化遗产等25处,构建流域水文化廊道,留住乡愁古韵。价值转化。借助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政策,成立木兰投资集团,发展碳汇经济、水产业等,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6.9%。


木兰溪蓝色海湾段治理后

从“谈洪色变”的历史创伤到“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有哪些经验启示?

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决策,是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根本指引。木兰溪的治理体现尊重自然的科学观和人民至上的福祉观,莆田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科学谋划,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样板。

坚持生态优先、久久为功,是持续提升生态文明木兰溪样本的根本遵循。木兰溪治理成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治理木兰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持续打造生态文明“木兰溪样本”。

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享,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幸福河的根本路径。莆田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总抓手,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让莆田人民共享河湖之美、发展之福。(文/图 福建省水利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