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成都本土动画巨制《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以破竹之势席卷票房市场。2月7日晚间,《哪吒2》以67.93亿元票房登顶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这部“成都造”电影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和口碑上,更通过周边产品的研发销售与“影旅融合”效应,推动成都文创产业升级与城市文旅发展,生动诠释了“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的文化经济模式。



从“哪吒热”到“周边爆款”:成都文创产业链的成熟跃迁

电影带来“哪吒热”,也掀起周边产品销售热潮。《哪吒2》的周边产品开发被业内视为“中国IP衍生品开发的标杆”。影片上映前,光线传媒便规划了涵盖潮玩、手办、卡牌等10余类衍生品,并与泡泡玛特、FunCrazy等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其中,泡泡玛特“天生羁绊”盲盒系列上线即售罄,众筹金额超1500万元,远超目标100倍,部分预售订单发货排至6月。消费者热情甚至带动二手市场溢价翻倍,“牵手哪吒”等限量款成为收藏热门。





记者走访太古里、万象城等商圈的泡泡玛特门店,店员无奈表示:“1月31日发售当天,下午就没货了,现在每天都有很多顾客来问补货时间,我们也在等通知。”线上销售同样火爆。泡泡玛特官方小程序显示,“天生羁绊系列”盲盒及抱抱系列毛绒产品均已售罄,部分预售订单发货时间排至6月15日。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官方线上门店,相关产品大多处于缺货下架状态。据京东超市数据显示,《哪吒2》周边销量暴涨50倍。杰森娱乐集团旗下集卡社推出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官方联名收藏卡,全渠道销售额在1周内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2025年春节档最受欢迎的IP衍生品之一,在收藏卡牌类目销售排名TOP1。

“哪吒热”的现象背后,是成都数字文创产业链的高度协同。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一条“10分钟协作圈”串联起《哪吒2》的全产业链——可可豆动画负责剧本开发,墨境天合承担1900个特效镜头的渲染,星阅辰石提供动态分镜系统,艾尔平方完成三维场景搭建。这些企业物理距离最短仅百米,形成“喝杯咖啡的时间解决制作难题”的高效协作模式。墨境天合视效总监邢明礼透露,与可可豆的“面对面”协作使效率提升30%以上。

周边产品的运作模式也极具创新性。泡泡玛特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成熟的销售渠道,将《哪吒2》的IP形象与潮玩文化进行结合。在产品设计上,泡泡玛特团队深入研究电影角色的细节,从哪吒的火焰纹路到敖丙的龙鳞质感,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还原。同时,通过限量版、隐藏款等营销策略,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收藏欲望。在销售渠道上,泡泡玛特不仅在线上平台迅速铺货,还在线下门店举办主题活动,吸引大量粉丝排队购买。

从“票房冠军”到“城市名片”:影旅融合激活文旅消费

《哪吒2》的热映不仅带火了周边产品,更让成都的文旅产业迎来新机遇。电影取景地成都高新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成为影迷打卡热点,而剧中融入的川西民居、三星堆元素等巴蜀文化符号,也吸引游客探索成都的文化底蕴。

位于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的可可豆动画公司门口,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记者在现场看到,短短半小时内,就有近20组游客前来拍照留念。从山东赶来的张女士兴奋地说:“《哪吒2》是成都造,必须来这里感受一下创作氛围,太震撼了。”成都的文创地标也因“哪吒”热度飙升。前些天,双子塔呈现“哪吒”图像时,围满了市民游客,大家纷纷拍照打卡。据周边商家透露,最近客流量比平时增加了3倍左右。同时,成都一些与《哪吒》元素结合的主题展览、文创市集也吸引了大量观众,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文创文旅消费。



电影中,太乙真人操着一口带有川味的普通话,让观众忍俊不禁,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为角色增添了幽默感,也让观众对成都的方言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三星堆青铜面具元素则被巧妙地融入到电影的奇幻场景中,让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感受到古蜀文化的神秘与魅力。川西民居的飞檐设计则为电影的画面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成都的古镇之中。

在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哪吒2》的制作工作室,还能在园区内体验各种与电影相关的互动活动。周边的餐厅和商店也纷纷推出与《哪吒2》相关的主题菜品和纪念品,吸引了大量游客消费。四川省同步推出“金蛇迎春·悦享光影”电影消费季,发放超5000万元消费券,并联动乐山、甘孜等地推出“跟着电影去旅行”活动,将影视流量转化为文旅增量。

据不完全统计,电影上映后,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周边的游客量增长了近3倍,相关文旅消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

从“成都造”到“全球潮”:文化出海与国际影响力

《哪吒2》的海外上映计划进一步拓展了成都文创的全球版图。影片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预热,未上映即获IMDB 8.1分高分,北美、澳新等地影院排片量翻倍,场场爆满。泡泡玛特等品牌与《哪吒2》的联名产品,也通过“国潮设计+中国故事”的模式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例如,联名盲盒中融合的传统纹样与创新造型,既吸引海外消费者收藏,又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成都的文创产业正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打造全球文化话语权。导演饺子(本名杨宇)的创业经历更是为这一产业生态注入了活力。饺子于2003年毕业后入职广告公司,2008年执导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获得多个国际奖项,2009年创立“饺克力”动画工作室。2013年,饺子带领团队入驻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在基地的支持下,团队迅速成长,承接了多个文化项目,并在短短3年内从3人扩展到10余人。

饺子表示:“成都的包容性与文化底蕴,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而政府搭建的产业生态,让技术落地成为可能。”他回忆道,当初选择在成都创业,是因为这座城市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政府对文创产业的大力支持。在成都,他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还能获得各种政策优惠和技术支持。

良好的产业生态得益于成都对数字文创产业的顶层设计。自2022年发布全国首个省市级数字文创“十四五”规划以来,成都通过“瞪羚企业补贴”“蓉漂计划”等政策,吸引超6000家数字文创企业落户,形成涵盖IP孵化、内容制作、衍生品运营的完整链条。2024年,成都影视相关企业总营收达533.31亿元,从业者超10万人,在校影视专业学生22万人,人才密度居全国前列。

IP赋能城市,成都正书写文化经济新范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茜 王柳 责任编辑 刘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