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展至2月12日(元宵节),闭展倒计时啦,你还没来打卡吗?可别错过看北京城“蓝本”的机会。






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三月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准备在此建都;八月,诏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1369年(明洪武二年)九月,下诏以临濠(今凤阳)为中都,按京师之制营建,开封建都计划搁置。

中都城选址及营建

中都城城址选在临濠西二十里凤凰山之阳。《中都志》云:“万岁山(凤凰山),形势壮丽,岗峦环向,国朝启运,筑皇城于是山,绵国祚于万世,故名。”山之东西两峰对峙,东曰日精(盛家山),西曰月华(马鞍山)。三山东西相联,向阳高亢,北临淮水,东南有濠水,形势最为理想。中都“席凤凰山以为殿”,完全弥补了朱元璋在应天府建宫殿时因殿址低洼的缺憾。



凤阳县图 明万历

镇江博物馆藏

为加强中都建设,朱元璋先后派得力助手韩国公李善长、中山侯汤和等,“董建临濠宫殿”,筑城。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移民、罪犯等近百万人,营建六年之久。


李善长画像 明

屯溪区博物馆藏

中都城布局

明中都有宫城、禁垣和外城3道城墙。根据记载和相关研究,其宫阙主要布局如下:即正殿为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后为华盖殿、谨身殿,都翼以廊庑,左右为文楼、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内宫,正中是乾清宫、坤宁宫,两侧序列六宫。周以宫城,开四门,南为午门,东为东华,西为西华,北为玄武。宫城外第二道城为禁垣,亦开有四门,南为承天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外郭城较为方正,原设计有十二门,罢建后缩减为九门。禁垣以南的中轴线上还分布有大明门、洪武门。于大明门外设东西向主街道,以鼓楼、钟楼分列左右,再以中都国子学、城隍庙、开国功臣庙、历代帝王庙对称置于街道北侧。《中都志》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中都城总图


明中都皇城遗址踏测图


明万历绘凤阳县图

明中都鼓楼,建于洪武八年(1375年)。《凤阳新书》记载了中都鼓楼的建筑:“筑台,下开三券,上有楼九间,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制度宏大,规模壮丽。”崇祯八年(1635年),明末农民军攻占凤阳,鼓楼焚毁。崇祯十二年(1639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鼓楼为中心修筑凤阳府城,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鼓楼,乾隆年间《凤阳县志》里有一幅《谯楼归市》图,较为形象地描绘了鼓楼的构造。把它和现存的北京鼓楼相比较,楼的构造几乎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北京鼓楼下面仅有2米高的土台,而中都鼓楼下面是高耸的城楼台基,因此更显得“巍乎翼然,琼绝尘埃”。鼓楼台基保存完好,是明中都建筑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建筑物。


中都鼓楼照片

1375年(明洪武八年),朱元璋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城;九月,朱元璋下诏,改建南京城。华丽宏伟的中都城虽未投入使用,但其规整的建筑布局成为后来改建南京、营建北京皇城的“蓝本”,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明择都建都始末一览表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

展出时间:2024/9/29 - 2025/2/12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新馆)五楼

供稿:冯慧

摄影:李鹏飞

编辑:张梅

审核:李若明

终审:卞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