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农村过年,本是件开心的事。

回来看看这个从小长大的地方,走走熟悉的泥泞小路。

可现在,却逐渐变味了,爱攀比的人太多了。

村里的水泥路上,大年三十停满了豪车。奔驰宝马随处可见,就连保时捷路虎也不少见。



可进了院子,却发现老人还住在没暖气的老屋里,厨房灶台还是旧模样。

门口停着豪车,屋里住着旧瓦房。这样的对比,让人觉得挺讽刺的。

01 做几天阔老爷,回城继续打工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叔伙晒太阳,聊天的内容永远离不开谁家娃在外面多有出息。"老王家儿子开着X7回来了,听说在深圳月入十几万","老李家闺女在北京买了两套房"。这些话听着刺耳,可偏偏成了过年的标配。

相反的是,那些真正过得不错的人,反倒不爱显摆,懂得藏拙。

就拿村东头的小刘来说,在杭州开了家小店,生意还行,每年回来都开着他那辆开了今年的大众,但家里的老房子早就翻新了,还给父母买了按摩椅。

真正的有钱人反倒不这样。住小区也好,开什么车也罢,都是家常便饭,没人总把这些挂在嘴边。可农村呢?光听这些数字都能把人说晕了。

02 吹牛也要看智商

茶桌上,你总能听到"某某在广州开了好几家店","谁谁谁做工程一年净赚大几百万"。可真实情况呢?前几天去张大爷家拜年,他儿子开着保时捷回来,张大爷乐呵呵地说儿子在深圳做生意,生意红火。可邻村的李叔刚从深圳回来,说他儿子就在那边开网约车,租住在十几平米的单间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见面聊的都变了。以前过年,围在一起嗑瓜子,聊聊家长里短,说说种地的事,谁家种的西瓜甜,谁家养的鸡下蛋多,这些都是话题。现在倒好,见面就是比谁更能吹。一个月薪四五千的打工人,回村就变成了年入百万的老板。

最近听说村里办丧事都讲究排场了。老一辈人走了,不比谁哭得伤心,倒要比谁家花钱多。谁家请了多少台车,摆了多少桌酒,都成了街坊邻居的谈资。这风气,真是让人无奈。

03 何必为了面子活得这么累

认识一个在城里送外卖的小伙子,平时省吃俭用,春节回家专门租了辆奥迪A6。天天在村里转悠,就为了让人看看。可谁知道他平时吃的都是最便宜的盒饭,住的是地下室,就为了这几天的"风光"。



村里有个老王,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回村开了个小卖部。生意是小本的,但日子过得踏踏实实。每年过年也不攀比,该吃吃该喝喝。反倒是那些整天喊着做大生意的,年底了还在东借西凑,就为了回村的这几天能风光一把。

有个老邻居说得对:"咱农村人啊,就是太在乎面子。"城里打工,省吃俭用,就为了回村里装阔气。可真正有出息的人,反倒不在乎这些虚的。

04 为啥农村比城里还爱攀比

说起这个现象,还真是耐人寻味。农村人在城里住了小区,买了车,反倒看得开。可这风气一传回农村,就变了味。好像农村成了展示场,谁不显摆一下,就输了似的。

村里老刘家的闺女,在省城工作,年收入十来万。每次回来,都穿得朴素,跟村里人有说有笑。

老刘媳妇还埋怨她:"你说你在城里工资也不低,回来也不收拾收拾,你这样还怎么找男朋友。"闺女却说:"妈,在村里穿那么讲究干啥,自在才最重要。"

05 真正的年味在哪里

老一辈人说,过年就是和和气气,开开心心。邻里之间走走串串,说说笑笑。可现在呢?比谁的车更贵,谁赚的钱更多,谁家孩子混得更好。农村反倒成了攀比的重灾区。



记得小时候过年,大人们在一起说说笑笑,聊着家常。

年夜饭一家人围在一起,看着春晚。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差,但年味儿却很浓。

回村过年,要的不就是一份温馨和踏实吗?

大家坐在一起,说说今年的不容易,聊聊明年的打算。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

可惜,现在的农村,质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农村的变化是好事,但这种攀比风气却是真的让人感到不舒服。希望大家能想想,这样累死累活图的是啥?过年,开开心心才最重要

大家有这种体会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