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热门话题引起我的注意 - 城里人回乡过年前后的对比照片。不少韩国网友看到这些照片后直言“中国人贫穷邋遢”。作为一名关注民生20多年的老记者,我觉得有必要聊聊这个话题。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现象 - 人们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状态。在城市工作时,大家讲究形象,这是职场需要;回到农村,换上舒服的衣服,图个自在,这不是很正常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继续缩小。农村并不是外国朋友想象的那么“贫穷”。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很多返乡创业者都在农村找到了新机遇。
前两天我下乡采访,碰到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小伙子。他说:“在城里,我穿西装打领带是尊重工作。回老家,我穿大棉袄是尊重生活。这不矛盾。”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农村有农村的好 - 空气新鲜,邻里亲近,生活节奏慢。城里有城里的妙 - 机会多,设施全,发展快。两种生活方式各有千秋。
对比几个数据: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7.6%,比城镇高1.2个百分点。农村网购规模突破2.5万亿元。这哪像是“贫穷”的样子?
我采访过不少农村创业者。他们说现在农村变化太大了 - 路通了,网速快了,快递送到家门口。很多人选择留在农村发展,过得比城里还滋润。
再说那个“邋遢”的说法。我问过几个在韩国留过学的朋友,他们说韩国确实特别注重外表。但中国农村追求的是“实在”,注重生活质量,未必要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
农业农村部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60%以上的农村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70%以上的村庄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环境越来越好。
一位基层干部跟我说:“农村现在真不比城里差。年轻人回来,穿得随意点很正常,这说明他们把这儿当家。”
我觉得外国网友对中国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现在的农村早就不一样了。那些回村前后的对比照片,展现的是人们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是一种生活智慧。
农村需要年轻人。年轻人回农村发展,穿得随意点,活得自在点,这有什么不好?倒是那些对号入座的评论,显得有点肤浅。
我们要有自信。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但差距在缩小。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过得舒服才是真的。至于外人的眼光,听听就好。
一个经常出差的朋友说得好:“在哪都要活出自己的样子,别管别人怎么看。城里乡下都是家,哪有高低贵贱?”
小张
2025年1月29日# 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城乡身份切换背后的故事
我最近跑了趟东北农村,跟几户返乡过年的年轻人聊了聊。这些数据分析师、程序员、律师,一个个都把城里的精致形象“封印”了,改穿老妈压箱底的大花袄。
一位在广州工作的姑娘给我看她的手机相册:城里工作时,每天妆容精致,衣服也都是大牌。可回了农村,立马换上宽松的家居服,头发随便扎一扎就出门。她笑着说:“在城里我是都市丽人,回村就是东北大妹子。”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期间,农村返乡人口预计达2.3亿。这么多人在城乡之间切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基层调研中,我碰到不少80后、90后。他们说在城里工作压力大,回农村就是为了放松。有人形容:“城里是打工的我,村里是真实的我。”
房地产分析师老李告诉我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年轻人在城里租房,但农村老家都建了新房。他们说城里是“打工”,农村才是“安家”。
对比2023年的数据:城镇化率已达65%以上,但每年春节返乡人口仍在增加。这说明人们对农村仍有很强的情感联系。
去年我做过一个调查。问题是“为什么回村后会改变形象”,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 • “穿得随意,家里人反而觉得亲切”
- • “农村干活方便,城里的衣服不实用”
- • “冬天农村比城里冷,得穿厚实点”
- • “回家就是要放松,何必那么讲究”
这些回答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生活场景下的适应能力。
农业农村部去年做了个农村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生活质量在提升,但生活方式跟城市还是有明显区别。这种区别不是好坏之分,而是不同的选择。
韩国网友说中国人“贫穷邋遢”,这话着实片面。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农村减贫成就举世公认。现在农村年轻人之所以改变形象,纯粹是为了适应当地生活方式。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IT男说得好:“在城市我穿西装是工作需要,回农村我穿大棉裤是生活需要。这两种状态都是我,没必要分出高下。”
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返乡创业的90后。她在杭州做过设计师,现在回老家开了个民宿。她说:“以前觉得农村土,现在发现这里的生活更有味道。城里村里都是我的选择,不存在哪个更好。”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城乡切换不是档次的升降,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