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段萍报道:作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考古博物馆在今年春节推出了《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展览重点展示了来自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一块陶片,距今有2万年到19000年的历史,它是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陶制容器残片。这块陶片及其他一系列重磅文物的发现、修复和展示,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考古学的价值。



在重器云集的展厅,率先映入眼帘是第一部分“窑火万年”单元,讲述着我国烧制陶器的辉煌历史。乍一看并不起眼的一块陶片,是整个展览的第一件文物,因为它代表着中国陶瓷史的起源。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介绍,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这块陶片,距今有20000年-19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陶片,也是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陶制容器残片。讲解员向观众介绍:“大家看,这片陶片虽然历经数万年,但依然能从它的质地和纹理中,探寻到当时的制陶工艺。”

陶器发明后,人类既可以用它做存储器,也可以作为炊器加热食物,这拓宽了人类生活的广度。而在距今约9000年时,史前的窑工逐渐掌握了彩绘技术,彩陶由此发明。随着仰韶时代的到来,中国彩陶开始大放异彩,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彩陶之路”,这既是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其中,马家窑彩陶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颗明珠。

数千年前的器皿存留至今,通常会发生风化、腐蚀等问题,需要考古工作者通过科学的修复手段,恢复其原貌。本次展览专门设置了实验室考古展示区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

此次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125件(组),其中玉器最多,有70件(组)。据介绍,展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文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江西省、郑州市考古机构,以及巴林右旗博物馆、敖汉博物馆。展览持续至2025年6月2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