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晓曦
在商业世界中,企业犹如一艘艘在波涛中前行的巨轮,面临着来自各方的风险挑战。职务侵占罪,便是潜藏在企业内部的暗礁,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企业遭受重创。
一、全国案件量统计勾勒严峻现实
在涉企腐败案件中,以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单位行贿罪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最为典型和频发。近日,公安部公布5起涉企犯罪典型案例,在“北京李某涉嫌职务侵占案”中,嫌疑人利用负责某品牌啤酒的二维码有奖销售宣传活动的职务便利,擅自修改中奖二维码和奖金数额,通过数个微信进行扫码领取奖金并占为已有,自2022年11月至案发,李某共侵占约650万元奖金。李某在一家科技公司供职,主要负责数据运维工作。按照该公司与某啤酒品牌方的合作要求,李某制作了扫码领取奖金的二维码。在生产阶段,这些二维码会被印在瓶罐上,供消费者扫码领取1元到2元不等的奖励。据李某供述,一开始,他偷偷摸摸地把扫码“奖金”修改成500元、1000元,一直没有被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最高的“奖金”被其修改为10000元。
去年2月,浙江宁波警方侦办沈某涉嫌挪用资金案。2020年4月至2024年1月期间,犯罪嫌疑人沈某担任宁波海曙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会计,借掌握公司银行账户、U盾、转账密码等职务之便,擅自将公司多个银行账户内的资金共计800万元转至自己名下的银行卡内,并用于高额的美容整容、日常消费及偿还网贷等。
根据最高检通报,2024年上半年,检察机关起诉民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涉企犯罪5827人,同比上升41.1%。这些案件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数以亿计,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二、企业频发职务侵占罪原因剖析
根据笔者经验分析,犯罪人存在侥幸心理、不良嗜好驱使和面对社会压力内心失衡是职务侵占案件中常见的心理动机。而企业内部在运营中没有建立良好的公司制度,怠于科学的管理,从另一方面也是给心存不法动机的人提供了犯罪的温床。
内部监管漏洞: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监管制度,资金审批流程随意性大。比如,一些企业对大额资金的支出仅需部门负责人签字,缺乏多环节审核,这使得心怀不轨的员工有机可乘。
人员任用失察:在招聘环节,企业若对员工背景调查不充分,可能招入有不良记录或道德瑕疵的人员。同时,企业对员工缺乏持续的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部分员工在利益诱惑面前丧失原则。
企业文化缺失:当企业内部没有形成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容易出现为追求个人私利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三、全方位构建企业防范体系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流程,实行多级审核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清晰透明。同时,定期对企业财务进行全面审计,不仅要审计账目,还要对财务流程的合规性进行审查。
规范物资管理流程:对于企业的原材料、成品等物资,要建立详细的出入库登记制度,明确物资的保管责任。定期进行物资盘点,及时发现物资短缺或异常流动情况。
优化人员管理机制
严格招聘审查:在招聘环节,除了考察应聘者的专业能力,还要深入调查其工作经历、职业操守等。可以通过背景调查机构、联系前任雇主等方式,全面了解应聘者的情况。
加强员工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设立内部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
营造健康企业文化
树立正确价值观:企业要明确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如诚信、正直、责任等,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员工传递,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
增强员工归属感: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员工关怀等方式,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职务侵占罪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和文化营造等多方面入手,构建起全方位的防范体系,才能有效抵御这一风险,确保企业在稳健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