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木工程材料的课堂上,理论与实践如何更好结合备受关注。这主要体现在许多材料特性和应用的讲解仅限于书本,缺乏直观的实物展示和实验操作。”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建筑材料系主任王冲的话道出了当前土木工程材料课堂上,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增加了学习难度和枯燥感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优化材料类课程建设模式,2015年起,重庆大学、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长江师范学院5所高校便联合开启了材料类课程建设模式的创新之路,并在10年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其中,陆军勤务学院的军事工程材料体验式教学中心,广泛收集建筑材料样品资源、科研实物样品、工程应用模型2000余个,不仅为学员提供了体验式教学条件,在升级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后,线上“博物馆”还大大丰富了学生深度参与行业、专业的途径,切实把专业人才培养与助推行业发展结合起来。

体验式教学让课本“活”起来

走进这个以军事工程材料样品为主的 “博物馆”,让人眼前一亮。5大模块10个展区,不仅收集了样品,还有200多个国内外标准、规范、规程,正在构建开放性实操室、创新室和工程应用体验室,真正做到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活知识。

陆军勤务学院的欧忠文教授和重庆大学的王冲教授是5所高校联合开展材料类课程建设模式创新的发起者,他们也是从事多年教学的资深教育者。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冲表示,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教学资源共享打破了校际、地域界限,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接触到更为多元、优质的知识内容。而5所高校在材料类课程建设模式的创新,如同为学生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现阶段材料类本科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体系与岗位任职能力需求不适应问题,亟待作出创新和改变。” 陆军勤务学院某系副主任胡志德告诉记者,5所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建设任务划分,其中重庆大学主要负责数字化教材和习题库,陆军勤务学院主要负责材料样品线上博物馆和案例库,重庆科技大学负责思政库,重庆交通大学和长江师范学院参与教材编写及案例库协助等,真正发挥了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的作用。

除此之外,团队还升级了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公开发行《土木工程材料》数字化教材,将 2000余种材料实物成果升级为线上资源,首次发布材料类线上“博物馆”,切实把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助推行业发展结合起来。

陆军勤务学院张寒松教员是最先感受到“课堂生动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材料的兴趣也提高了”的教员之一。“以前,上课学生们围着老师讨论问题、自愿推迟下课时间的情况并不常见。但自从开始了体验式教学,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大大提高,还常常出现课上踊跃讨论、课下不舍得离开体验中心的情况。”张寒松说。



资源共享的力量在更远的前方

军事工程材料体验式教学中心2018年立项,如今已经7年时间。这7年里,为了贯彻“把课本死知识转化为实物化的‘活教材’,提升学员的直观感受、理论感知、专业感悟”这一教育理念,所有参与人员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大家自愿加班加点,累计投入人力高达600多个工作日。”胡志德说。

“这个项目最难的是样品收集,大家的足迹遍布20余省市。”张寒松说。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希望重庆之外的更多同行能加入我们,为推动材料类课程建设模式的创新,为数字化背景下材料类专业提升教学质量加一把力。”王冲说。

事实上,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如除了根据建设实物样本库,以及打造线上、混合、虚拟仿真课程教学方式以外,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还围绕核心课程体系梳理更新知识要点,公开出版了《土木工程材料》等系列教材10部。



如2019年以来,陆军勤务学院、重庆大学两家单位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共建共享为主题,频繁开展党支部共建交流活动,深度剖析人才需求侧和课程供给侧之间的矛盾问题,梳理各单位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优势特色,与市内其他高校和材料行业协会分享交流课程优势资源和建设经验,不断凝聚课程建设共识。

“教育资源共享的力量巨大,相信未来随着课程建设的机制机构、结构规模、人才队伍、资源条件不断完善,我们能为学生打造出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为行业输送更多顶尖人才,让材料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王冲满怀憧憬地补充道。

“在社会层面,广泛的教学资源共享具有普惠性价值。通过数字化技术,通过线上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借助共享机制流向偏远地区或教育欠发达地区,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王冲说。这不仅是对当下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前行方向的指引,5所高校携手共进的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为材料类课程教育带来更多惊喜与突破。

本刊记者 吴 跃

中国建材杂志新媒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