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踏入2月,乙巳蛇年不过10天,几乎每家想在2025年活出存在感的车企,都“整”了个热点。先是1月销量快报“飞”出两个“黑天鹅”,小鹏重回新势力销量榜,吉利创单月历史新高,还超越了比亚迪国内销量,有农历新年的1月向来不是兵家之争的阵地,如今也被浓墨重彩,除了竞争深入肌底,一辆爆款车能成就一个品牌的定律犹在。
随后是两个传闻已久的消息尘埃落定:广汽集团掌舵人交棒,40年老兵曾庆洪功成身退,雄心勃勃的“番禺行动”留待冯兴亚蓄势向前;那边雷克萨斯“独资上海金山建厂”也得到了官宣;一是南方老牌国有车企集团的砥砺前行,一是日系对之前纯电策略的改变和进化,虽然对促销不及降价直接,但“位置决定打法”,上层积极拥抱变化的态度,是车企“ALL IN”智能化新浪潮,投入战斗的信号。
再有,就是最挑动公众注意力的重头戏,多家车企选择在2月5日大降价,这次价格战的“始作俑者”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零利息”和保险优惠双管齐下,而是广汽丰田,锋兰达(参数丨图片)、威兰达两台卖得不错的SUV加入“一口价”活动,叠加“零利零首付”,是清库存也好,促市场活力保竞争力也罢,多卖车就是王道,紧接着小鹏、蔚来的车型,也抛出类似的橄榄枝。价格战至今,第一次动用“零息”金融武器,为了保市场,车企到手的利润似乎又跌了。
若算上1月上旬的新老势力各大门派,上汽大众、一汽丰田、极氪、阿维塔、智己、埃安、荣威、捷豹、东风本田等已先降一轮,这场从2022年开打的价格战,踏入第三个年头还越打越酣,还有比亚迪、零跑“两大卷王”各车型的限时优惠政策,已在1月底2月初陆续到期,新一轮降级潮似乎一触即发。
关于价格战,再讲下去都是老生常谈,于是我问了最近风头正盛的DeepSeek怎么看:
好家伙,DeepSeek给了“异常激烈”四字 ,给出的观点逻辑强,字字在理,还颇有财经杂志点评车圈的风范,加枝插叶就是一篇骈文;当然,我也松了口气,DeepSeek在逻辑思维,赋诗填词确实吊打人类,但点评车圈,却少了份亲临现场的感悟和共情,翻译过来就是,至少在2025年,我还能吃上车圈自媒体的饭。
2025年利润何处寻?
与其关注价格战“异常激烈”,更有意思的是关注自主品牌、新势力和合资车企的利润在哪里。这里有两个趋势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新能源全年占有率来到47.6%之后,会以怎样的速度洗刷细分市场,二是2024年合资车企的市占率为35%,合资品牌各个细分市场都在下降,今年的关键,是能否守住30%红线基盘。
理所当然,以增程为首的PHEV,会成为新能源高歌挺进各细分市场的抓手。2024年车市的零售部分,燃油板块同比跌14.1%,新能源同比增长40.7%,其中插电混动增速76.9%,几乎3倍于纯电市场的22.6%,而插混增长的红利,都被自主品牌瓜分殆尽(豪华PHEV甚至负增长);车型方面,PHEV轿车的增速几乎翻了一倍。
除了纯电“垄断”A00级市场外,2024年的PHEV车型在各个级别、价格段呈现勃勃生机;一直以来,谈及PHEV,必谈及比亚迪王朝、吉利银河、奇瑞风云、长安启源主价格段聚集在10-20万的系列,而长安启源,吉利银河,奇瑞风云三家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是月销1-2万辆的同一水平线,但自从吉利银河星舰7 EM-i实现单一车型月销2万的破局,证明比亚迪的冠军路,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一边是王者巩固插混领军地位,一边是新晋者把王者的“套路”玩得更深,2025年20万以下市场,必定成为追逐数量的玩家,你死我活的竞技场,奇瑞、吉利、长安想要获得第一梯队的头部效应,就得看在这市场能否跟比亚迪分庭抗礼。
而寻求利润,必定向20万以上市场探求。现在,涌现了比亚迪汉、小米SU7、小鹏P7+、领克Z10等中大型定位却在30万以下价位“体验升维,价格降维”的车型与定位、价格段挂钩的传统方法,去评判一辆车不太精准,而且这一趋势在PHEV车型上更为明显,随着智己、昊铂、小鹏等品牌加入增程大军行列,增程逐渐摆脱它过去低端的烙印,在20-30万的价格段,必然把“体验升维,价格降维”的越级套路再精准刷一遍。
这恐怕也是很多新势力把目标定得不低的原因,岚图20万辆,极氪32万辆,智己20-30万辆,小鹏30万辆,20-30万价格带有量有利润,是他们最有野心的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C级40万市场传统豪华腹地,2024年出了问界M9月销2万的一个爆款,加上理想L9和L8,成为高端新能源能“攻陷”BBA的最佳佐证。40-50万的细分市场,利润丰厚还有如此强劲的销量表现,难怪一众车企眼红,直接把这一市场染红,连续有来的10多台大型SUV。我们不见得这些中大型插混新车都得卖到50万以上,抢问界M9甚至宝马X7的蛋糕;但这辆SUV必定是该品牌最能拿得出手,集合品牌最新电动化、智能化的旗舰,向下撬动那些买6座/7座车的消费者关注。
而在年初的新车盘点中,起码有4款新能源旅行车在路上,也就说继2023年“方盒子泛越野”,2024年“国产Model Y混战”之后,2025年的“中大型旗舰”和“旅行车”也会被新旧势力塞满,新能源的渗入让每个细分赛道都很拥挤,细分市场的蓝海已经消失。这对小众赛道“偏安一隅”的合资车企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典型代表是福特,做“小池塘的大鱼”的定位下,依靠燃油硬派SUV、泛越野、皮卡这些品类,2024年盈利滋润,而今年恐怕没那么自洽了。
另一个趋势也特别有意思,随着高快NOA在2025年向10万级的车型普及,智能化已经成国内汽车的普世价值,比如零跑把2025年销量目标定在50万辆,势必加速经适市场的智能化内卷程度。注意,高快NOA并不是新能源车的专利,燃油车的智能化也必须拿出普及L2+级的方案,对大众,丰田等合资车企来说,L2+技术不是难事,难就难在“真正普及”,不是顶配上的意思意思,而是技术下放,这意味燃油车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榨,但博弈的另一端是,自主新能源正对燃油车基盘用户伸出橄榄枝。
就目前已有的牌面,对合资来说,2025年也被焦虑挟持的一年,燃油车缩减已成常态,新能源困境依旧存在,拥抱本地化,找Momenta,找华为外援不失为解决之道,但我们在2025年的春天,看到合资的破局方法远不如自主的明朗,价格战仍是坚守30%市占率唯一武器。
车厘子观察
共同经历2025魔幻现实
其实,DeepSeek用“卷”去预判2025年车圈,虽老生常谈,但没有说错啊。相比之下,我却更喜欢“魔幻现实”这词:市场消费力疲软不见太大改善,消费信心持续低迷;但政策扶持是热情的,1月8日已出炉了年度国补政策;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这边多少经销商大呼车卖不动,70%经销商亏损,那边中国汽车全年销量又以3143.6万辆创了新高,汽车行业收入同比增4%;而中国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持续下降,2023年能保持5%,到2024年下滑到4.3%,而12月仅有4.1%,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虽然顶层喊话“整治内卷式竞争”,但阳光下的黑影越拖越长。
还有,若你有空,可以翻翻新闻,已经公布2024年产销快报的车企,在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亏损的有几家,活得滋润的有几家;去年有多少次爆出供应商害怕受到车企采购降本的邮件,成本已经降低到了行业良心的边缘;与之“相映成趣”,像引望、英伟达、宁德时代等头部智能、动力电池供应商,又有多少家,乘着新能源下半场的风,赚得风生水起。
是的,头部车企靠走量免于亏损,靠爆款的规模效应,转起盈利的马太效应,而其他新能源建树慢的车企则堕入“盈利黑洞”,靠燃油车来稳定基本盘;但即便吐血了,也要支撑打价格战,因为边打边着力新能源尚一线生机,不打就自动下线,且再无翻身之日。
让马尔克斯重写《百年孤独》也不敢这样编,但这就是2025年车圈,你我共同经历的当下。对了,就在我还没写完这文章时,已经有车企宣布,旗下车型已经接入DeepSeek系列大语音模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