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变动的需要……社会结构是人造出来的,是用来从环境里取得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原因是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社会变迁常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名实的分离》

1.其实老师也不爱家访

来自上海的一则新闻,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家访,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媒体遣词造句很讲大局——“部分”是多少?“各种理由”是啥理由?

紧接着后面就有数据(但不是上海了,写文章真有讲究啊)——说是前不久有浙江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只有800多位网友投给了“喜欢”。

说明啥?说明“部分”是“大部分”并且是全国各地普遍现象……

为啥拒绝家访呢?大致有这样几种理由:

第一、过去家访是因为通讯不便,现在有各种便利的通讯手段,没必要家访。

第二、家庭属于个人产权空间,隐私权有了受保护的条件,不像过去想来就来。

第三、形式主义嫌疑,家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家校融合不一定非要入户。


这就是所谓的“各种理由”——其实每个理由都站得住脚,并不像媒体“定调”的那样好像全是“家长的错”。

其实,班主任老师也不爱家访,理由如前所述——这是一种“政治任务”。上海的一位小学校长说“原来我们对班主任是有指标的,规定新接的班级必须百分之百入户家访,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必须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家访。”

现在这所学校不再有这样的硬性规定了。

但其他的学校有没有?这就不好说了。

如果家访从发起到结束都是一项“任务”而非“服务”,那么无论发起者还是接受者,都不痛快。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它的上级(不参与)既要又要还要,而它的参与者(老师家长孩子)每个人都不自在,没有实际收益,反而还有潜在的“损失”——有一位家长就说了,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有很多不想让外人知道的隐私,比如单亲家庭、比如居住条件局促等等,老师也是人,难免代入主观印象对不同家庭进行比较,那这样的家访很难避免老师内心不会戴上有色眼镜,从而不利于教育公平。

2.入户为啥变得如此敏感

核心关键词其实不是家访而是入户。

家长们拒绝的也不是家访,而是入户。约在别的地方为啥就不能叫“家访”了呢?邀请家长去学校不可以吗?

为啥非要盯着“家”做文章呢?

本质上是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入户”变得非常敏感。

为啥敏感呢?我想原因大家都知道。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破门点灯事件暴露的就是这种矛盾:私人产权空间得不到有形之手的起码尊重,而且知法犯法,说破门就破门,私权在公权面前依旧是绝对的弱势……再往远了想,前几年风声鹤唳的时候基层干部闯到家里抽人家耳光的事情,这种强盗记忆时时刻刻提醒大家,安全感是如此脆弱,那些无法无天的家伙把我们的社会往火坑里面推。

入户,就此更加敏感。

谁知道入户而来的不速之客到底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厄运”……

不确定的后果,让所有人都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谁该为此负责?肯定不是那些住在房子里面的人。

3.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

费孝通对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说得还是委婉了,其实我理解所谓的差序格局就是松散、自洽、悠然自得的农业社会生态,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模糊,因为低头不见抬头见,是一个熟人社会。

而所谓的团体格局就是现代社会壁垒森严,是一个陌生人社会。

但这却是一种社会生态发展的进步。

想来就来的生活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大锅饭,表面其乐融融,实则抹杀个人隐私与个人意志,你是这村里的,那你就没啥个人形象可言。

而边界清晰的状态讲的是权利与义务,每个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规定的清清楚楚,社会运行靠的是契约之上形成的清晰规则而不是一锅大烩菜。

哪个更好呢?不言而喻。

只有一种入户是受欢迎的,那就是“明确入户是要给你带来利益”的那种,比如拆迁之前的入户测绘……

前提还是明确,而非不确定、或者某种大而无当的“为了你好”。

真为了我好,那还是先把“家委会”这种藏污纳垢的鬼东西废除掉再说吧。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开诚布公,而不是私底下“勾兑”“区别对待”,那才是真正为了每个孩子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