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车已经‘裸奔’两年了。”来自江西南昌,开了八年多网约车的司机师傅陈虎,无奈调侃道,“只有交强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没有商业险。

这两年里,他每一天开车都是“把心提在嗓子眼”,生怕出事故。

2021年,陈虎将自己的私家车转为运营车辆,开始从事网约车业务。在第一年,陈虎只出过1次险。

第二年开始,保险公司就告知他无法办理商业险。

“保险业务员明确说办不了商业险,可以办营运险,但价格很高,保200万的价格是一年9500元,保100万的也要一年8100元。”陈虎说,“相当于一个月白干。”

陈虎咨询了四五家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均被告知“无法为运营车辆上商业保险”。

四处碰壁后,陈虎决定让车辆“裸跑”接单。

“这两年遇到过两次小事故,都是赔了几百块钱私了的。”陈虎说,“但每次摸到方向盘,就会想起自己没有上商业险,开车接单也变得格外小心。”

而陈虎告诉记者,身边像自己这样“裸奔”的网约车司机,至少还有四五个。在全国,新能源网约车商业险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正日益凸显。

艰难的续保

和陈虎一样,江苏南京的网约车司机李玫,也在为保险的事犯愁。

“商业险拒保,三责险也不能出。”李玫说,“去年出过5次险,都是小意外。”

但由于出险次数“过多”,保险公司告知她无法续保商业险。李玫所在的运营公司规定,车辆运营必须有交强险和商业险。

因此,李玫只得将车停在了自家楼下,面临着无法上路的尴尬局面。

“车子是前年花12万买的。现在每个月车贷还有3800多元。”李玫说自己现在无法出车,没了收入,全家人都在犯愁。

李玫向记者介绍,开网约车每天平均300至400公里,一天的“流水”大概在400元。保险费在去年就成为最大额的支出,相当于一个多月的“流水”。

尽管如此,李玫还是觉得要符合公司规定,“多一重保障就多一分安心”,“咬咬牙”交了保费。今年被告知无法续保,李玫直言“如同晴天霹雳”,而公司也告诉她没有解决办法。

浙江嘉兴,网约车司机刘安林,去年一年没有出过一次险。但当他续保时,却发现每年的保费从原来的8500元上涨到了12200元。

“没有理由,上涨这么多。”刘安林说,“相当于每个月光是保险就要花1000多块钱。每个月接单的入账也不过五六千元,还有充电、租车、停车成本,一下子经济压力更大了。”

刘安林的朋友赵志国同样从事网约车业务,他告诉记者,自己去年出过2次险,每次都不到1000元,结果今年被告知三责险(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必须上300万元以上的规格。

赵志国说,自己的车价格不到20万元,2023年买车时,保险落地价为3000元,今年续保时,却连续被两家保险公司拒保,唯一一家愿意承保的公司开出了13000元的价格。这让他感到震惊、无法接受。

不只是网约车。在内蒙古通辽,新能源厢式货车司机李勇同样面对保险困境:他前前后后找了几十家公司,没有一家愿意承保商业险。

“后来实在没办法,找了个渠道,不含交强险的保费大概在8000元,还要额外加3000多的费用(不开发票,没有收据)才给出。”李勇说,“就这样,那边还说名额有限,不是谁都能出保。”

绿牌车,保险行业的噩梦?

李志华在某保险公司从事车险业务6年多。她亲眼见证了新能源汽车保险如何一步步走入当下的困局。

“各家保险公司近十年的车险业务都在亏损。”李志华透露,“以前是依靠行情好的业务拉回成本。但近两年新能源车险业务亏损严重,其他业务也在缩水,成本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网约车这样的运营车辆,是新能源车险业务亏损的重灾区。”

李志华说,从她所在公司掌握的数据预估,全国80%的新能源网约车车主都在面临着保费涨价问题。


“绿牌新能源车,在保险行业就是‘高风险’的代名词。”李志华说,“通常一款车型上市之后,需要2~3年才能准确定位这款车的保费。但现在新能源车技术迭代太快,保费的高低就非常难把控。低了,公司亏损,高了,影响汽车销售和用户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新能源车(包含私家车与公共出行车辆)出险率达到35%左右,比传统燃油车高出了20个百分点。网约车赔付率甚至高于传统燃油车25个百分点。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为4395元,比燃油车高63%。同时,保险公司却普遍亏损,2024年保险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全行业承保亏损57亿元。

在北京某品牌汽车公司工作的销售人员朱红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集成度更高,80%左右的零部件更换难度和成本更高,最大的零部件——电池,平均价格也在10万元。

这就导致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远高于汽油车。“汽油车即便是遭遇重大事故造成悬挂件和排气系统受损,理赔金额也就在一万元左右。”李志华说。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除了维修贵,车企也垄断着维修的定价权

“保险公司没有和车企商量的筹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与车企高度绑定,车主权益和官方维保强绑定,所以目前新能源汽车几乎只能在车企维修——外边根本修不了,修了,可能车主权益就没了。”李志华说。


2024年4月19日,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下发了《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专门提到了新能源网约车投保的内容。图源:中国政府网

车企垄断维修定价权,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保险公司并不是只看公里数和出险次数。而是有‘核保评分’。车型、车辆年限、车主年龄、出险次数、违章次数甚至是行驶地区,都是考量的因素。”李志华说,“有时即使是自主系数(保险公司在制定商业车险费率时,根据自身风险判断和经营策略,在基准费率基础上进行上下浮动的比例系数)打到最高的1.5,都无法出保单。”


安心保障的希望

雪上加霜的是,很多城市还将“网约车”和“新能源”挂钩,甚至出台政策将两者强绑定。

譬如,有城市规定:申请成为网约车的车辆必须是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如果选择传统燃油车,则必须为价值15万元以上的车型;还有城市计划网约车全部采用新能源车。

这让那些希望换回燃油车作为网约车的司机,面临着政策限制、成本拉高、补贴无望等困境。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网约车,行驶里程更高,风险更大是事实。但这并不能构成保险公司拒保的理由。”北京一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罗明告诉记者,“针对新能源车保险,尤其是运营车市场,首先不能拒保,不能逼着网约车司机去‘裸跑’。”

而面对拒保情况,罗明表示可以向保险公司官方平台甚至是银保监会进行投诉,如果情况属实,保险公司则会面临处罚。

“保险公司的困难并非只有拒保这一解决途径。”罗明说,“可以更加细化地进行管理,比如针对不同城市、不同车型制定不同的系数,针对管理水平不同的运营公司,运用差异化的动态系数。”

李志华也建议,保险公司不应当“一刀切”地拒绝新能源网约车的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应当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通知要求,对目前一些不合理的承保限制做出改变,保障车主的合法权益。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更加精准地评估新能源网约车的风险,提供更多、更个性化的保险产品,避免‘一刀切’的定价策略。”

同时,李志华也认为,保险公司可以尝试更多地和车企合作,推动数据共享,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新能源车险定价体系。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逐步发展壮大,新能源车险也在迎来改变——一些车企开始自己做保险。

“车企做保险,最大的优势就是车企拥有大量的车辆数据,包括运行和故障的数据。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更好地评估风险,制定合理的保费。”罗明说,“同时,车企自身掌握着配件和渠道,例如比亚迪,在自身建厂的地区推行保险业务,打通了全流程。”

“车险业务涵盖销售、承保、理赔等各个方面,需要有庞大的承保和理赔服务网点,以及24小时待命的出险勘查服务团队等,而国内的车企在网点数量、响应速度、处理经验等方面,还无法与传统保险公司相较。”李志华说,“在价格上,车企的车险目前还不具有很强的优势。”

以比亚迪公布的数据参考:去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车险保费收入4.85亿元,平均保费为4700元,仍然高于传统车险平均保费1000元-1500元不等。

“但我认为,车企做车险是当下新能源车险困局的一个解决途径,只是还需要时间。”罗明说。“当然,实施更积极的政策措施、建立更完善的保险制度以及更健全的监督投诉机制,仍然是当下车险行业需要持续发力的方向。”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央视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