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华代表:将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政策调整和家庭结构变化,托育工作已成为解决家庭育儿难题、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支持女性职业发展的重要社会议题。托育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幼有所育”难题的关键抓手。

青岛市即墨区国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文华代表认为,托育工作的意义重大。从个体层面来看,既可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奠定终身学习基础,还能够减轻家庭育儿压力,提升家庭幸福感。从社会层面来看,既能够支持女性就业,推动性别平等,还能够助力人口政策实施,缓解老龄化压力。从国家层面来看,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聚焦于青岛市的托育工作,王文华代表说,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整体托位供给仍低于需求,尤其是普惠性托育机构较少。

她认为,需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服务创新,构建普惠、安全、优质的托育服务体系,实现家庭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双赢,其中政府、市场、家庭、社区的协同联动是关键。

对此,王文华代表建议,将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政府主导责任。提供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促进建立更多优质的托育中心、幼儿园托班、社区托育点等,提供喂养、睡眠、卫生等日常照料服务。制定托育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多元供给,支持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力量办托。

同时,推动医育结合,整合医疗资源,提供婴幼儿健康管理服务,进行定期体检、疾病预防、营养指导等。加强行业监管,建立托育机构黑名单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并积极发展智慧托育,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家园共育。推动社区嵌入式模式,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灵活、便捷的托育服务。还可以进行家庭托育试点,探索家庭式托育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并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

泮思林委员:完善体系,加强女性生育力保护


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泮思林委员长期关注女性生育健康。他介绍,就目前社会层面来看,女性生育高峰年龄在不断推迟,超过35岁后开始备孕的女性占比越来越高,此外,受生活方式、社会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女性生育能力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为保障女性生育健康、提升社会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此次上会,泮思林委员带来了关于加强女性生育力保护的提案。

“35岁不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对于想要宝宝的女性,尽量不要把生育年龄放得太靠后。”泮思林委员说。同时他建议要完善女性生育力评估体系,将女性生育力评估项目纳入女性常规体检套餐。建立生育力评估数据库,记录女性不同年龄段的生育力指标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研究和个性化诊疗提供数据支持。

泮思林委员说一些妇科疾病的治疗可能会对女性生育力造成损害,如妇科肿瘤的手术和化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等,要规范妇科疾病诊疗中的生育力保护措施,在妇科疾病的药物治疗中,研究和开发对生育力影响较小的药物。

同时开展生育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对生育力保护的社会认知。通过社区讲座、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线上科普平台等多种渠道,开展生育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生育的最佳年龄、生活方式对生育力的影响等。

泮思林委员建议,可以设立生育健康咨询热线,由专业医护人员解答女性关于生育力保护的疑问。例如,当女性咨询某种药物对生育是否有影响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女性的具体情况给予准确的答复。

“还可以完善女性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障政策,同时推动生育力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泮思林委员,希望为女性的生育力保护创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支持体系。

邢洁委员:

推动托育多元化供给与普惠化发展


青岛尚言美吉姆董事长邢洁委员一直关注青岛托育事业的发展,在市两会中她连续3年的提案都是有关托育事业发展的。

“近两年来,托育机构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邢洁委员说,建议鼓励和扶持各类教育主体依托原有场地开办托育机构,如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学校等教育主体,其增设托育服务相对容易,这样能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能依托原有的盈利项目更好地反哺托育项目,促进行业发展。

此外,邢洁委员建议灵活放宽托育政策,对有意愿增设托育服务的原有教育主体可以依托其已有硬件设施,适度放宽其申办和获批条件,鼓励托育机构的发展。

“0~3岁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建议推动‘托幼一体化’管理模式,将0-3岁托育与3-6岁学前教育纳入统一监管框架,保障教育连续性,制定统一的托育服务质量标准、课程规范和从业人员资质要求。”邢洁委员说。

她还提到,要推动多元化供给与普惠化发展,多渠道增加托位供给,推广“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模式,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降低家长接送成本。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行业专业化与服务质量,加强托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化建设,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托育相关专业,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如保育员、育婴师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邢洁委员建议,推动医育结合与标准化管理,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托育机构提供卫生保健指导,加强传染病防控和营养膳食管理。同时提升公众认知与信任度,联合妇联、社区等组织,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普及托育政策和服务价值。

背景>>

“上班带娃两不误逐渐走进现实

从工位到托育中心两分钟可直达,这是去年青岛市为岛城宝妈打造的专属幸福。

2024年5月,青岛市首家楼宇工会领办的“工小贝”职工子女托育中心正式启用,主要针对职工比较集中的楼宇来打造,托育0到3岁的婴幼儿。

除了有为园区内职工服务的托育机构,去年9月份成立的青岛机场职工子女托育园则是为公司职工专门服务的用人单位托育模式,这是青岛市国有企业中首家自建自营的普惠性托育园。

这些普惠性托育机构在保证托育质量的同时,托育费均为社会化托育机构的一半左右,切实为百姓带来便利和福利,有了这样的托育机构生二胎都有底气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青岛自2023年起将托育服务纳入市办实事,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等方式,积极应对群众快速增长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推动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覆盖更广、质量更高。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市托育机构总数达到793家,托位数总数达到43076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15个。

目前,青岛在发展社会化托育机构的同时,积极打造楼宇托育模式、用人单位托育模式、街道社区托育模式相结合的特色托育模式,根据不同群体个性化定制服务,形成了“普惠托育青岛模式”。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孙兆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